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青海依托當地獨特的資源優(yōu)勢,走綠色發(fā)展之路,在旅游、民族手工藝、特色農業(yè)等產業(yè)上做文章,助力少數民族群眾脫貧致富。 眼下,正是青藏高原一年中氣候最好的時節(jié)。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德吉村,大批游客來這里感受高原風情。 德吉村是一個易地扶貧搬遷村,251戶村民來自尖扎縣7個鄉(xiāng)鎮(zhèn)的30個村,都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過去,村民大多居住在深山里,放牧種地,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收入很不穩(wěn)定。從2016年開始,青海省啟動易地扶貧搬遷,將3萬多戶牧民從深山、高寒等地區(qū)搬出來,建設新村。正是受益于此,德吉村有了四通八達的公路、齊全的水電設施,藏族農牧民過上新生活。 靠山鄰水,海拔1900多米,氣候宜人。德吉村看準了綠水青山的自然優(yōu)勢,村里逐步打造旅游村莊?;ê!⑸碁?,處處是景,農家樂“關門是家、開門是店”,村民們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 加泰一家的年收入從過去不到1萬元增加到現在6萬多元。去年,德吉村接待游客3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約800萬元。如今在青海,像德吉村這樣的旅游村莊有150多個,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2015年以來,青海在涉及“三區(qū)三州”的地區(qū)實施旅游扶貧項目128個,總投資3.58億元,帶動4萬余人增收。同時,還圍繞各地特色打造脫貧產業(yè):玉樹州開設傳統民族手工編織扶貧車間,藏族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就業(yè);海南州開辦藏繡制品公司,繡娘們每月能掙1000多元;果洛州發(fā)展光伏產業(yè),74個貧困村吃上“陽光飯”。近年來,青海每年省級扶貧資金增長超過20%。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