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說文解字》30余年 79歲書法家解讀漢字奧義
2019-03-19 17:05:35?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責任編輯:吳靜 吳靜 |
中新網(wǎng)客戶端北京3月14日電(記者 上官云)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花費幾十年時間研究古代文字學巨著《說文解字》,然后寫了一本書,是一種什么體驗?對書法家何大齊來說,或許不僅僅意味著完成一個心愿那么簡單。而他的人生經(jīng)歷,遠比一部書還要豐富。 何大齊。受訪者供圖 花費四年時間寫成一本書 何大齊今年79歲,先祖在清朝嘉慶年間便已經(jīng)在北京定居。他本人也一輩子沒離開過北京城,所以即便祖籍在浙江,口音里卻沒有一絲南方的軟糯。 “家里人有書法家,我也經(jīng)常臨帖。”寫得多了,何大齊經(jīng)常會覺得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像書法里的篆書、隸書,再有金文什么的,都值得研究”。 大學畢業(yè)后,他教了很長時間的中學語文,經(jīng)常用《說文解字》“六書”的造字法則對漢字進行解說,有時還會畫上幾張圖,解釋漢字的本義。 “慢慢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們學習簡化字,對漢字引申義了解得多,但對其本源知之甚少。所以有時候常會寫錯別字。”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分不清“灸”和膾“炙”,也容易把“己、已、巳”混淆。 另一方面,何大齊一直認為,書法是以漢字作為媒介,美化漢字的一門藝術,古代漢字原本就有象形、會意、指事等多種構字法,也是由圖像濃縮而來的“符號”,了解它們的本意,學起書法來可能會容易得多。 何大齊書法作品。受訪者供圖 他花了4年時間,把30余年研究《說文解字》的成果寫了本書,取名《萬有漢字:<說文解字>部首解讀》,里邊收錄了《說文解字》里的540個部首,用毛筆寫出釋義,還手繪了插圖,便于科普。 在何大齊看來,中國文字的背后都是文化味。 “叕”這類詞兒,古文字里早就有 其實,具體到文字,網(wǎng)絡上大概每年都會火幾個熱詞或者“熱字”,比如流行至今的“叕”。曾有人以為,這是現(xiàn)代人為了表達情緒造出來的,但何大齊說,古文字里早就有。 有是有,但二者表達的意思往往大相徑庭。“叕”在古漢字里其實讀“zhuo(二聲)”,本意表達繩子盤繞在一起。 “有的‘疊字’,像3個‘鹿’疊在一起,念‘cu(一聲)’,下邊再加上‘土’字,就表示塵土的‘塵’。”何大齊解釋,古人造字時認為,三只鹿一起奔跑,肯定會土沫飛揚,也就有了“塵”的意思。 再如,古漢字里一個“蟲”字是表示蛇的意思。兩個“蟲”并排組成“ ”,三個“蟲”字摞在一起才是表示現(xiàn)代意義上“蟲”的含義。 在《萬有漢字》里,提到的一些古文字更奇怪。比如有個字,從造型上看,像三捧土,又像三個水滴,構型頗似簡化字“品”,但卻跟“品”一點關系都沒有,而是與現(xiàn)代漢字“壘”同義…… 受訪者供圖 “寫深刻了難,但把深刻的東西寫得通俗易懂,也難?!焙未簖R這樣總結自己的勞動成果。 長卷里的老北京城舊影 何大齊愛研究文字,也愛畫畫。挺早就喜歡沒事揣著紙筆,逛公園逛廟會,跟人聊天,給各色人物風景畫上幾張速寫。材料積攢得多了,便有了后來的《煙袋斜街舊影圖卷》。 煙袋斜街的地理位置相當不錯,是一條從鼓樓到什剎海的捷徑。它曾因掛貨鋪和古玩店出名。間隔著有些服裝店、理發(fā)館、油鹽店、彈棉花鋪子之類,賣包子、火燒以及各式北京小吃的攤子則增添了許多煙火氣。 歲月變遷,如今煙袋斜街仍是一條頗有名氣的商業(yè)街,也是旅游必去的打卡之地,但卻不再是從前的模樣。何大齊有個老同事正是煙袋斜街的老住戶,經(jīng)常會談起那些早已塵封的往事。 借著老同事這層關系,何大齊找到了幾位八九十歲的老人“采訪”——他們都是打小兒就住在煙袋斜街上——一個門臉、一個酒幌地慢慢回憶老街的模樣。 整整花了一年多時間,何大齊在一幅16米的長卷里“恢復”了煙袋斜街1940年時的舊貌,用平視以及散點透視的方法,描繪出七八十年前整條老街道的景象。 《煙袋斜街舊景圖卷》局部。受訪者供圖 比如,專賣毛筆的“文淵魁”就一間門臉,前店后廠,深藍色的布簾子上寫著“湖筆”倆字。門前擱著桌子,陳列兩支特大號抓筆當招幌;澡堂門口還有個賣糖葫蘆的小販,等著招徠生意。 “我還畫過一幅36米長卷《駝鈴古道圖》,說的是模式口?!焙未簖R說,“反復調查、核對繪畫細節(jié)確實費精力,但我想用一種方式,把北京的民俗風情保留下來”。 “我不是專家,我只是喜歡寫寫畫畫” 大概因為何大齊擅長書法、繪畫,平時還研究點古文字,身邊許多人經(jīng)常開玩笑地叫他“專家”。每逢聽到這個稱呼,他就笑,“我不是專家,只是喜歡寫寫畫畫”。 “書法和文字學,我把兩者看成一個整體。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詩、書、畫甚至音樂,某種意義上都是相通的?!焙未簖R自有一番心得,“藝術里就必須有文化的東西。你的文學修養(yǎng)如何,對生活的感悟怎么樣……都跟書法有關系”。 所以,他力主學書法可以懂點古漢字,要多學學中國古典文學,“書法尤其行草,寫出來像音樂旋律一樣,有感情在里頭,有形有神。誰給的?寫字的人”。 “藝術的根還在文學,中國的詩詞歌賦,是最好的引導你走向藝術的通道。”何大齊如是概括道。(完)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