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短視炒作誤導民眾
澳媒體炒作“中國更需要澳大利亞”“中國更需要澳大利亞資源”,言外之意是,澳大利亞完全可以公開抵抗中國政府施加的外交壓力
除了反對黨的掣肘,不難看出,陸克文的對華決策還常常受到諸多復雜因素的影響,比如,西方民主制度、公共輿論、工商界力量,甚至包括國際大環(huán)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有消息人士告訴本報記者,陸克文最不愿意見到的恐怕就是某件想低調處理的事情登上第二天報紙的頭條。因為曝光之后,事情可以周旋的余地會變小,解決的難度則變大。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文章說,如果中澳兩國交惡,中國將易如反掌地挫敗陸克文在國際地位上的雄心。比如,中國只要拒絕支持澳大利亞倡導的“亞太共同體計劃”,或者反對澳大利亞在2014年贏取聯(lián)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席位。
但是并非多數(shù)澳大利亞媒體都這么想。中澳液化天然氣413億美元的大單和中澳自貿談判的復出,引發(fā)了隨之而來的“中國更需要澳大利亞”,“中國更需要澳大利亞資源”的輿論炒作。
8月18日,中石油與??松梨诤炇鸬膬r值約為413億美元的澳大利亞西澳州高庚液化天然氣進口協(xié)議;8月28日,中國寶鋼集團與澳大利亞礦業(yè)公司阿奎拉簽署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澳大利亞一網(wǎng)絡媒體將此視為“有力證據(jù)”用來證明他們的論斷:“是中國更需要澳大利亞,而不是澳大利亞更需要中國?!?/p>
言外之意,澳大利亞完全可以公開抵抗中國政府施加的外交壓力,因為無論如何,中國的發(fā)展還需要更多的澳大利亞礦業(yè)資源做支撐,中國無法忽視自己在其中的利益。中國外交必然會考慮到這一點,也因此終歸會軟下來。
正因如此,在澳中兩國關系發(fā)生波折時,以至于澳大利亞國內輿論還是高呼“不要對中國怯懦”,“澳大利亞不能對中國的欺凌低頭”。
在這樣的媒體環(huán)境下,過于顧忌輿論的陸克文不對華強硬也難。
澳方失誤:把“中國牌”當成內斗工具
不管是被稱為“政治家”還是“政客”,陸克文的工作重心還是在國內,在于如何保持民眾高支持率、如何鞏固工黨執(zhí)政地位
顯然,在陸克文和反對黨的考慮中,“中國問題”也好,“對華政策”也罷,都只是他們進行內部政治游戲所打出的一張牌。
不久前,澳大利亞智庫洛伊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在《堪培拉時報》上發(fā)表文章說,“對任何一國來講,外交上最大的難題不是試圖縮小兩國意識形態(tài)和國情差異,而是如何在內政與外交策略之間尋找完美的平衡。”文章說,“但是顯然,中澳之間的這種平衡已受到破壞?!?/p>
對于陸克文來說,不管是被稱為“政治家”還是“政客”,他的工作重心還是在國內,在于如何保持民眾高支持率、如何鞏固工黨執(zhí)政地位。陸克文天真地認為,在對華政策上的一些作法,盡管會惹怒中國,但還可以通過別的方式撫慰中國。如果反過來則可能招致反對黨和國內輿論的輪番攻擊。
可以認為,陸克文當時的選擇帶來的實際效果短期內是有利于工黨的,對反對黨的攻擊實質形成了一種“強有力的回擊”。但問題在于,緊張的中澳關系嚴重影響了澳大利亞的經(jīng)濟利益,而這將從根本上損害選民的利益,這是陸克文和反對黨都不愿意看到的。這就是為什么反對黨會轉而擔心陸克文把“澳中關系搞砸了”。這種結果,或許是陸克文萬萬沒有想到的。
- 2009-09-15澳大利亞教育展20日在廈門揭幕
- 2009-09-11澳大利亞與日韓簽署600億美元天然氣合同
- 2009-09-08華為否認遭澳大利亞情報機構調查
- 2009-09-04美國澳大利亞將邀中國進行三國軍演
- 2009-09-02澳大利亞批準中澳500億天然氣項目許可證
- 2009-08-28澳大利亞將投2000萬澳元包裝國家形象
- 2009-08-27澳大利亞科學家研制出全球最高效太陽能電池
- 2009-08-25中國赴澳大利亞游客3個月銳減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