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健全 冷靜自救
智利銅礦成功應對災難事件的關鍵要素,是預先建立健全的應急機制和設施。
在此次坍塌事故中,井下緊急避難所對于礦工在救援人員實施救助前延續(xù)生命起到了關鍵作用◇工們在被確定受困位置之前的十幾天,只能依靠避難所儲存的食品維持生命,每人每48小時可以吃兩湯勺的罐頭魚、半片餅干和半杯牛奶。如果當初礦業(yè)公司沒有遵守井下應急機制的要求準備好這些設施和物資,受困礦工很可能等不到救援到來的那一天。
此外,礦工們在災難來臨之時,積極展開自救也是創(chuàng)造奇跡的因素之一。發(fā)生坍塌事故后,33名礦工自發(fā)組織起來,積極與地面救援人員取得聯(lián)系。一名經(jīng)驗豐富的老礦工擔任了領導者的角色,他指揮大家用一輛汽車的蓄電池為頭燈充電,用手頭的機械尋找水源。
在耐心等待救援的同時,礦工們還積極協(xié)助救援工作。一名名叫約翰尼·貝利奧斯的礦工成了井下的臨時醫(yī)生,他負責為其他礦工抽血和采集尿液樣本,再通過專門傳遞設備送到地面上的醫(yī)生手中。另外,在挖掘過程中,礦工們還幫助清理井下的碎石。
盡管井下困難重重,但在確定被營救人員順序時,礦工們都爭著最后一個出井。心理專家指出,過硬的心理素質(zhì)和冷靜的頭腦保證了礦工們能夠在救援人員到來前和施救過程中,盡可能地延長生命。
依靠科技 注重細節(jié)
回望兩個月的救援過程,高技術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到營救過程中使用的重型挖掘機和“膠囊”搭載艙,小到安慰礦工心靈的投影儀和滅菌銅纖維短襪,這些高技術產(chǎn)品在幫助援救礦工的同時,也保證了他們在井下的生活質(zhì)量。
為了給礦工運送食品和藥品,營救人員還設計了一種名叫“白蘭鴿”的救援器材。這是一根5英寸(合12.7厘米)長的空心圓柱,工作原理類似于氣動導管。救援人員向“白蘭鴿”中裝入補給品,然后通過通風管送到礦工避難處。
在整個救援過程中,細節(jié)的完善無疑是保證救援工作順利完成的基石。為了保證受困礦工的身體健康,來自美國的營養(yǎng)師制定了特殊的食譜,限定礦工每人每天攝入的熱量不超過2200卡路里;救援人員為礦工提供了用滅菌銅纖維制造的短襪,以防止感染腳氣;由于長時間未見陽光,礦工出井時都會戴上一副造價450美元的太陽鏡以保護眼睛……
(新華網(wǎng))
- 2010-10-13智利礦工陸續(xù)升井 "33人"面孔令人難忘(圖)
- 2010-10-13背景資料:智利礦工被困井下兩月經(jīng)歷
- 2010-10-13營救智利礦工:垂直升井 風險猶存(圖)
- 2010-10-12智利礦工大營救進入倒計時 總統(tǒng)親赴現(xiàn)場迎候
- 2010-10-10智利礦工被困兩月終有望升井 總統(tǒng)將親迎礦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