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在英國首都倫敦,新聞集團旗下英國通俗小報《世界新聞報》的員工離開辦公室。《世界新聞報》是英國銷量最大的報紙之一,已有168年歷史,以刊登名人消息為辦報特色。 新華社/路透
“竊聽”丑聞震撼克“新聞自由”底線
英國《世界新聞報》竊聽事件在克羅地亞媒體中引起巨大反響,也引發(fā)了克羅地亞全國的一場大討論。
克羅地亞發(fā)行量最大的《晨報》以“媒體喪失了道德底線”為題,深入剖析了《世界新聞報》丑聞之所以引起公眾強烈憤慨的原因。有評論員指出,新聞媒體如今已成為非常成熟的市場化產(chǎn)業(yè),但很多媒體卻背離了向公眾傳播真實信息的基本責任,把賺取利潤作為最高目標,《世界新聞報》的所作所為實際上是媒體界廣泛存在的問題之一。在網(wǎng)絡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一般的時事信息已很難搶人眼球,因此,很多媒體便把小道消息、名人隱私,甚至一些涉及國家和企業(yè)的機密作為賣點來吸引讀者,從而形成了小報皆“八卦消息”,大報皆“重磅秘聞”的局面。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很多媒體忽視了作為公共信息平臺所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過度強調了媒體的市場角色。
其實,不管是媒體產(chǎn)業(yè)還是其他產(chǎn)業(yè),在獲取正當利潤的同時,都需要承擔社會責任,一個不負責任而一味追求利潤的企業(yè)不論在哪個行業(yè)都不受歡迎。但新聞媒體由于與公眾無時無刻親密接觸,以及在很大程度上對信息發(fā)布和事實真相具有導向能力,使得部分媒體刻意“忘記”了自己的社會責任,進而向追求利潤的方向無限傾斜。
克媒體還指出,媒體在揭露社會不良現(xiàn)象、政府和企業(yè)腐敗問題、維護社會公平方面一直發(fā)揮著良好的作用,這是不能抹殺的。但《世界新聞報》利用一些受害者的悲慘遭遇來“制造新聞”,甚至干擾警方正常執(zhí)法,這就遠遠超出了媒體的底線,實際上是觸犯了國家法律。媒體利用所謂“公民知情權”進行的活動,應該由政府出面干涉。政府應該保證民眾對于信息的知情權,但也應該明確任何“自由”都是有界限的,新聞報道的自由也應受到法律約束。
《世界新聞報》丑聞的影響已遠遠超出了默多克新聞集團,它涉及到整個新聞媒體業(yè)對職業(yè)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的思考?!靶侣勛杂伞本烤箲允裁礊榈拙€?“民眾的知情權”究竟應達到什么層面?這恐怕是世界媒體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里需要考慮的問題。(光明日報薩格勒布7月16日電/記者 趙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