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加西的反對派用了5個月的時間推翻了非洲“萬王之王”卡扎菲的統(tǒng)治,掀開了“后卡扎菲”時代的序幕。當反對派走上街頭為勝利狂歡之時,一個現(xiàn)實而棘手的問題也橫亙在所有人的面前:告別強人統(tǒng)治后,受盡戰(zhàn)火蹂躪的利比亞到底該走向何方?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認為,較之于此前突尼斯、埃及的“軟著陸”,利比亞反對派是使用武力徹底地進行了一場革命。革命之后的國家一盤散沙,“全國過渡委員會”并無合適人選出任國家元首,這使得利比亞的政治局勢格外令人擔憂。他還指出,在當下的中東地區(qū),利比亞在國家治理方面難有榜樣可循:經(jīng)歷變革的突尼斯、埃及等國至今還在摸索新的發(fā)展道路;目前政局還算穩(wěn)定的約旦和沙特等國仍維持著“強人治國”的態(tài)勢。
在卡扎菲統(tǒng)治的42年間,利比亞長期處于無黨派、無議會的國家形態(tài),軍政大權都掌握在“革命領導人”卡扎菲手中。雖然卡扎菲一手把利比亞變成了非洲頭號強國,但是國內貧富差距懸殊,部族矛盾凸顯,失業(yè)率居高不下。在過去的42年間,“革命領導人”在絕對權力面前發(fā)生了變質,成謎的巨額資產(chǎn)使他成了這個國家最大的“蛀蟲”。有報道稱,卡扎菲在海外的資本高達500億美元。當班加西的民眾決心進行新一輪革命時,卡扎菲用槍口回應了民眾的訴求。
中國外交部前駐阿曼和蘇丹等國大使、資深外交官趙學昌認為,卡扎菲獨裁統(tǒng)治42年無視民主,疏于民生,倒臺實屬咎由自取??ㄔ频母F途末路同時證明,強人政治在利比亞已不得人心。
既然如此,“后卡扎菲時代”的利比亞是否可以改弦易轍,走上西式民主道路?曲星認為,西式民主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和政治基礎作依托,并不適合利比亞的現(xiàn)狀。利比亞雖然已是非洲第一大經(jīng)濟強國,但是經(jīng)濟結構單一,國有石油經(jīng)濟占GDP的90%以上,民間財富有限,并且民眾受教育程度不高,傳統(tǒng)部落制度是其政治生活的主要內容??梢哉f,利比亞一無足夠的物質基礎,二無長期的民主傳統(tǒng),引入西方式民主只能越搞越亂,搞不好還會弄巧成拙,使國家重新陷入內戰(zhàn)。事實上,中東國家推行西式民主的結果已成前車之鑒。“后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效法西方卻導致宗教、民族、政黨等各種矛盾不斷激化,各派別利益糾葛,政治長期處于真空狀態(tài)。
在反對派“輕取”的黎波里后不久就有人開始討論在利比亞實行所謂“阿拉伯式民主”的可能性。據(jù)稱,“阿拉伯式民主”是一種摻雜宗教色彩的民主,即在政教難以厘清的情況下,教派、部落以及民間團體能夠通過政治談判共同治理國家的理想模式。
曲星認為,卡扎菲政權雖然倒臺,但是利比亞很難實現(xiàn)平穩(wěn)過渡,各派勢力將會在政治舞臺上輪番出場,局勢動蕩、政權頻繁更迭會成為常態(tài)。如果亂局持續(xù),也不排除出現(xiàn)又一個卡扎菲式的強權人物依靠武力建立軍政府,繼續(xù)統(tǒng)治利比亞。在這種情況下,對利比亞談所謂“阿拉伯式民主”模式?jīng)]有現(xiàn)實意義。
趙學昌同樣認為,在利比亞各派在實現(xiàn)真正的和解、切實做到部族團結之前,談什么都為時尚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