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理論素養(yǎng)的欠缺。作家主要運用形象思維,但這并不意味著不需要理論素養(yǎng)的支撐。事實上,一切優(yōu)秀的作家都有深厚的理論修養(yǎng),有自己的哲學思想和建立其上的文學觀。一些平庸低俗的作家之所以低俗和平庸,與他們理論素養(yǎng)的欠缺有著內在的因果關系。遺憾的是,我們的許多作家沒能意識到理論之于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有的作家公然宣稱自己不懂理論,并以此自居,他們炫耀自己的寫作就是“跟著感覺走”。在創(chuàng)作中,作家的確是“跟著感覺走”的,但“感覺”卻有著高下優(yōu)劣之分,缺乏理論素養(yǎng)的“感覺”,必然是膚淺甚至是低俗的感覺。理論素養(yǎng)的欠缺,必然造成作家的局限性。一是認識上的局限性。一個缺乏理論素養(yǎng)的作家,面對紛紜復雜的現(xiàn)實生活,往往被現(xiàn)象所迷惑而不能自知,不僅缺乏深刻的藝術洞察力,甚至會將真善美與假惡丑倒置起來。以丑為美、以虛假為真實、以低俗為有趣的作品,并不鮮見。二是表現(xiàn)在文學觀念上的搖擺不定和盲目地追新逐異趕時髦。當一種錯誤的文學思潮出現(xiàn)的時候,由于缺乏理論的辨別能力而趨之若鶩。比如,把性開放當作思想解放,把人的動物性當成生命意識的體現(xiàn),這似乎成了他們進行“下半身”寫作的理論根據(jù)。在他們看來,所謂人性就是這種動物性本能和性沖動,因此他們在制造這些低俗之作的時候,很是理直氣壯而毫無愧疚之意。
此外,創(chuàng)作需要精益求精,優(yōu)秀的作家總是不厭其煩地對作品進行反復“修改”,托爾斯泰堪稱其中的典范。因為,修改的過程是作家的認識和體驗不斷深化、精細化的過程,它往往會使作家有新的重要發(fā)現(xiàn),甚至會有意想不到的“神來之筆”的出現(xiàn),而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深度因此也會上升到一種新的境界和高度。而我們現(xiàn)在的有些作家,則津津樂道于自己的“寫作速度”。曹雪芹寫《紅樓夢》是“披閱十載”,而現(xiàn)在許多作家一個月就能寫一部四五十萬字的長篇,其功利之心和浮躁之態(tài)可以想見。這種粗制濫造的寫作態(tài)度,與文藝的“低俗化”傾向也是大有關系的。
總之,從主觀方面來看,作家藝術家自身存在的上述缺陷,是造成低俗化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大眾趣味”惹的禍。
或問,既然如此,為什么這些“低俗”之作還會有市場、有“賣點”呢?在我看來,這不能說明大眾趣味的“低俗”,恰恰反證出好作品的匱乏。人,大體上有兩種需求: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受眾在好作品難求的情況下,就只能去消費這些低俗之作了,就像在饑荒年代,當沒有正常的食品可吃時,就只好用糠菜、樹葉、乃至觀音土來填飽肚子了。人是集人性和動物性、善與惡、美與丑于一身的矛盾體。人的自然本能需要滿足,但要限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而凈化靈魂,提升人之為人的精神境界,發(fā)現(xiàn)真善美,鞭撻假惡丑,正是文學責無旁貸的使命和責任,而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再者,讀者和市場一樣,是需要去“培育”的,高質量的精神產品,會逐漸培育出高水準的受眾,而低俗的作品,只能培育低俗的讀者群。它所誘發(fā)的,正是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應該克服、拋棄的東西。
![]() ![]() |
- 2009-10-08新聞出版總署關閉45款含低俗暴力內容網絡游戲
- 2009-09-04整治網絡低俗走出“中年的危機”
- 2009-01-07要想網絡不低俗,先讓網站知道“疼”
- 2008-04-17中國青年報:低俗的新聞競賽 誰比誰更無聊
- 2009-01-09重拳出擊!不讓低俗成為互聯(lián)網一“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