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少數上級本部和領導干部官僚衙門作風影響極壞。解決群眾信訪問題,少數部門和干部害怕群眾越級上訪,群眾反映的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解決和認真的對待,群眾反映問題的渠道和解決問題的途徑也不是很通暢,導致上訪群眾認為自己反映的問題沒有受到重視,從而通過越級上訪和聚眾上訪等各種形式向黨委、政府施壓。
三是用群眾依法維權信訪用法成本較高。一些農民群眾認為,走上法庭支付大,又麻煩,而上訪一般花費較少,而且“操作”方便,有時“上訪”到一位領導人,一個“批示”就解決了問題。這樣,既經濟又實惠,因而不少農民群眾也就選擇上訪。
四是群眾信訪接處缺乏約束機制。在基層,有些矛盾糾紛是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現行政策范圍內一時無法解決,基層在處理上訪問題和接待上訪人員時,只能通過動之以情,曉之以法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導致上訪人員認為基層是在推脫敷衍。
做好農村群眾上訪工作,建設和諧小康社會,就必須認真研究當前群眾信訪工作的現實和問題,創(chuàng)新新時期群眾信訪工作的思路和機制,完善群眾信訪工作體系:
一是用情構筑黨政領導真情信訪體系。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正確對待人民群眾的來信來訪,對他們反映的問題認真加以解決。把群眾的信訪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轉換立場,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
二是用信構筑信訪信息預測預警體系。深入調查研究,排查各種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和矛盾隱患,及時采取措施,盡早化解矛盾,把群體性上訪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同時,要深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領導接訪、約訪、回訪群眾活動,建立健全信訪工作機制,與上訪人員搞好溝通。
三是用法構筑依法信訪教育體系。教育和引導群眾依法信訪。以“五五”普法為契機,充分利用廣播、電視、電臺、報刊等有效載體,進行積極廣泛的宣傳,將《信訪條例》等信訪法律法規(guī)切實宣傳到群眾中去,使群眾自覺自愿接受教育,達到增強群眾依法信訪自覺性的目的。
四是用規(guī)構筑規(guī)范的信訪工作體系。引導群眾自覺規(guī)范自己的信訪行為,為依法信訪創(chuàng)造必要的外部環(huán)境。切實改進機關作風,增提高服務水平。切實形成部門聯動機制。
五是用紀構筑村級預防工作體系。發(fā)揮好以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的作用,筑牢基層信訪第一道防線。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把素質高、能力強、辦事公道的人充實到班子中,使群眾反映的問題得到及時、公正、妥善的解決,是構筑第一道防線的關鍵。
(作者單位:中共秭歸縣委黨校)
- 2009-04-20農村信訪呈現新特點 非法方式反映訴求不斷增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