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確解讀全面了解了中美兩國的現狀和問題之后,問題就非常清楚了,當前中國出口增長不容易大幅減少,而美國的就業(yè)則是當務之急。如果要雙方都能夠緩解當前的問題,最根本的辦法是中國增加從美國進口,尤其是環(huán)保低碳技術、清潔煤的技術等。問題在于,美國國會能允許增加美國對華出口高技術類商品和技術嗎?
知己知彼,是世界各國,也是中美制定貿易平衡政策,避免采取任何單邊過激的保護主義的前提,這對全球政治家都是智慧的考驗。
可要消除誤解和偏見,實在很不容易。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刊文說,就像1930年一樣,由于雙方都誤會或低估了對方的問題,很難想象貿易糾紛會得到理想的解決。更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緊張態(tài)勢逐步升級、各國采取激進的行動和反應。雖然全球貿易戰(zhàn)有些危言聳聽,誤解和低估的惡化,可能會使全球重新付出上世紀30年代盛行貿易保護主義的代價。
作者是怎么理解中國的呢?文章說“中國的問題在于,它不能足夠快地改變對外國凈需求的依賴,這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但貿易逆差國家,尤其是西方發(fā)達國家,在政治上也無法接受需求流向貿易順差國家所導致的高失業(yè)率——美國的失業(yè)率高達10%,某些歐洲國家甚至更高?!?/p>
不妨說,《金融時報》此文,僅僅“一半”正確地向全球解讀中國的現狀。實際上,中國不僅存在巨大的出口市場的需求,也存在巨大的進口需求,所以不是“凈”外需市場,中國本身也是個巨大的市場。按照比較優(yōu)勢的貿易理論,中國有許多不具比較優(yōu)勢的商品和服務,需要通過進口的方式獲取,這一點是中國和世界過去都沒有充分認識到的,可以說是最大的誤解和忽視。
關于美國,《金融時報》此文也只說對了一部分。的確,白宮經濟刺激政策效應不明顯,特別是高達兩位數的26年以來的最高的失業(yè)率,使得勞工背景的民主黨政府備受壓力。但“在政治上無法接受需求流向貿易順差國家所導致的高失業(yè)率”是不正確的。因為,流向貿易順差國的需求,并不會創(chuàng)造美國的就業(yè)機會。而且 “在政治上”無法接受的說法,把貿易問題變成政治問題了。
- 2010-02-02月球起源新理論:地球核爆炸促使地月分離
- 2010-01-28與時代同步 與理論同行——訪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
- 2010-01-28評《新經濟時代的品牌理論》
- 2010-01-28許云昭:反腐倡廉建設理論的重大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 2010-01-24“節(jié)食日”只不過是一個華美的理論幻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