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文化拿什么“走出去”
要有外殼、有載體,更要有內(nèi)核、有神韻。這個內(nèi)核和神韻,可以講很多,我以為,最基本的就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代代相傳的“天下情懷”與“和諧理念”。
第一,天下情懷。中華文化的基因里,總有一股“君子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
那么“天下”何在?古人的觀察是“天圓地方”。君子立于天地之間,就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一度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理念,因而中華文明也一度成為率先崛起的先進文明??上В捎谡J識的局限,“天圓”的理念一度局限于“地方”的眼界,只看到了看得見的黃土,只看到了自己的大地。中華民族歷史上的輝煌,其基礎一度是以“陸權”政治為核心權力的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作為歐亞大陸之間聯(lián)系紐帶的絲綢之路,正是這種歷史輝煌的寫照。中華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惟一不曾中斷的文明。美國學者費正清認為這種“制度和文化的持續(xù)性,曾經(jīng)產(chǎn)生了體現(xiàn)為氣勢澎湃和堅守既定方針的慣性”。外來者只有尊重和適應這種特征,才能在中國立足,與“天朝上國”一起,分享“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古老榮光。但曾幾何時,這種慣性成了不可救藥的惰性。封閉就要落后,落后只能挨打。中國在GDP處于世界第一位的時候,卻愚昧地實行“海禁”,從此走向衰敗。1840至清朝滅亡的70多年間,中國被資本主義列強攫取了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如果算上由外國勢力策動至清亡后外蒙古獨立而喪失的領土,共有30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喪失!中國早期改良主義代表人物鄭觀應,只能長歌當哭,以詩言憤:“一自海禁開,外夷勢跋扈,鴉片進中華,害人毒于蠱。鐵艦置炸炮,堅利莫能拒,諸將多退怯,盈廷氣消沮,割地更償費,痛深而創(chuàng)巨,何以當軸者,束手無建樹?”
而近代西方則發(fā)現(xiàn),不僅“天圓”,地球也是圓的,地球70%是水,是大洋,順著大洋走出去,走下去,從而也就發(fā)現(xiàn)了整個世界,從此也就步入輝煌。
中國在這種先進的文化觀之前戰(zhàn)敗了、沉淪了。
但中華文明畢竟有“天下情懷”的文化基因。今天,當中華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當衛(wèi)星通訊、數(shù)字傳輸、衛(wèi)星定位、遠程教育、遠程醫(yī)療等深刻影響和改變著社會生活,當數(shù)字化、信息化使地球成為“智慧地球”、中國成為“感知中國”、人類進入太空時代的時候,人們又需要重新認識“天圓”了。整個人類的“天下意識”逐漸強烈起來,中國文化的“天下情懷”可以充實更新,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第二,和諧理念。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貴和”。在世界三個比較突出的文明中,西方文明崇尚自由,伊斯蘭文明崇尚公平,中華文明則崇尚包容,并由此形成了和諧至上的價值觀。
文化是人造的第二自然。文化從縱向看,包括了器物層、制度層和意識層。從縱向來看,包括了三大研究領域,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我的關系。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普遍和諧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特質,知天、知人、知己之道,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
關注天人關系,追求天人和諧是中國文化的顯著特點。漢代著名思想家司馬遷曾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幾乎是中國古代所有學問家、思想家的共同心愿?!疤臁焙x多樣,一般指自然,“人”指人類,“際”就是關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天人觀,不主張片面征服自然,主張?zhí)烊撕椭C,人要遵循自然法則,“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文言》),將“仁”的精神推廣及于天下,澤及草木禽獸有生之物,達到天地萬物人我一體的境界,天、地、人合德并進,圓融無間。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十分重視人與人的和睦相處,提倡“仁”的精神,主張與人為善,推己及人,求同存異,以達到人際關系的和諧?!叭省钡木袷侵袊幕南笳?。“仁”是最高的道德目標,也是普遍的德性標準。在《論語》中講“仁”有104次之多,可見“仁”的重要。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論語·學而》),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都表達了對人與人和諧關系的追求。
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有60多億人口,6000多種語言,2500多個民族,200多個國家,繁多的宗教信仰,人與人之間由于利益不同、觀念不同、信仰不同,難免會發(fā)生沖突和矛盾,要實現(xiàn)和諧共處,必須提出取得全球共識的倫理。早在十多年前的1993年,為紀念“世界宗教會議”召集100周年,來自世界上大小120多個宗教團體的6000余名代表在芝加哥召開了“世界宗教會議”。這次大會通過的《走向全球倫理宣言》,把耶穌名言“你們愿意人怎樣對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對待人”和孔子名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確定為“全球倫理”,并指出“這個終極的、絕對的標準,適用于人生各個范疇,家庭和社會,種族、國家和宗教”。通過了強調(diào)宗教“珍惜生命,正直公平,言行誠實,相敬互愛”精神的四條“不可取消的原則”。這意味著中國文化的一些基本精神,開始被世界各國有識之士所關注和接受。
在人與自我的關系方面,中國傳統(tǒng)文化追求身心和諧,主張認識自我。老子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人要了解自己很難,老子選擇一個“明”字,有其深意。什么是“明”?“明”是對著黑來講的,對著盲來講的?!懊鳌本褪茄哿?,盲就是喪失了視力??磩e人看得見,看自己看不見,這就是自我的盲區(qū)。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要求我們要讓自己走出盲區(qū),進入自我明察中去。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磨練自我,提升自我,善待自我,進退有序,仰俯皆寬,知足常樂,安心為本,達到身心和諧。
可以說,“和”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特征向量,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維基礎?!昂汀钡乃枷敕从沉耸挛锏钠毡橐?guī)律,因而能夠與時俱進、與時俱豐。中國的儒、釋、道思想中都含有“和”?!昂汀钡木瘢且环N承認,一種尊重,一種感恩,一種圓融。“和”的基礎,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異,共生共長?!昂汀钡耐緩?,是以對話求理解,和睦相處;以共識求團結,和衷共濟;以包容求和諧,和諧發(fā)展?!昂汀钡恼軐W,是“會通”,既有包容,更有擇優(yōu);既有融合,更有貫通;既有繼承,更有創(chuàng)新,是一以貫之、食而化之、從善如流、美而趨之?!昂汀钡募丫常歉髅榔涿?,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和美。
將“和”用于人際關系,以寬和的態(tài)度待人,就會取得眾人的信任;將“和”用于政治,則能促進歷史發(fā)展,文化繁榮;將“和”用于經(jīng)濟,則能促進生產(chǎn)發(fā)展,經(jīng)濟繁榮;將“和”應用于文化,則可使百家爭鳴,理論創(chuàng)新;將“和”應用于養(yǎng)生,得和則盛,得和則壽;將“和”用于戰(zhàn)略決策,則賢才蜂聚、良言潮涌、上下通達、左右和諧、蔽端早現(xiàn)、創(chuàng)新迭出;將“和”用于外交,則“協(xié)和萬邦”,實現(xiàn)“萬國咸寧”、“天下太平”。
當今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fā)展,但在我們眼前的世界卻并非和諧。人類在自然資源的爭奪、國際秩序的平衡、意識形態(tài)的認知、宗教文明的信仰等許多問題上的紛擾,矛盾不斷,導致出現(xiàn)了霸權主義、強權政治、領土爭端、地區(qū)沖突、恐怖主義、環(huán)境污染、全球變暖、貧困蔓延、自殺上升等現(xiàn)象。概言之,也就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產(chǎn)生了嚴重的沖突,并由此引發(fā)了人類的生態(tài)危機、人文危機和精神危機。這是人類21世紀面臨的共同的挑戰(zhàn),關系著人類未來的生存和發(fā)展。一個和諧世界的圖景應該是人類能夠科學合理地對待與自然、與他人、與自我的關系,實現(xiàn)人與天和、人與人和、人與己和。中國獨具魅力的“和”文化,必將為化解人類面臨的危機與沖突帶來新的智慧。正如英國哲學家羅素所說,“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xiàn)代世界極為需要。這些品質中我認為和氣是第一位的”,這種品質“若能夠被全世界采納,地球上肯定比現(xiàn)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
“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疤煜虑閼选笔侵粮邿o上的,是從上到下的東西;“和諧理念”是無處不在的,是自下而上的東西。二者又簡明扼要,通曉暢達,相輔相成。這就構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倫理品質”,這就可以既站得高,高屋建瓴;又落得實,家喻戶曉。這對我們今天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或許可以有所啟發(f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追求的目標、理想可以用宋代大儒張載的“橫渠四句”來概括——“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正是這四句話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仁者氣象”和“天地情懷”?!盀樘斓亓⑿摹?,就是要重建天人和諧的生態(tài)觀,培養(yǎng)尊重自然的內(nèi)在價值,與自然和諧共處;“為生民立命”,就是調(diào)整人類的價值觀,改變?nèi)祟愑形镔|而無幸福的生活品質,實現(xiàn)真正的發(fā)展和真正的幸福;“為往圣繼絕學”,就是要繼承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并立足于當代世界文化發(fā)展的水平,進一步整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深化,使之成為全人類共享的精神財富;“為萬世開太平”,就是要發(fā)揚廣大中華精神,通過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設和諧世界,使人類永久性地擺脫生態(tài)危機、人文危機、精神危機,實現(xiàn)人類真正的和諧共處,永久和平。
比如,同樣是“胸懷天下”,但西方盛行的“天下觀”是全球的同質化的單邊主義;中國的“天下觀”則是提倡多極均勢世界中的文化差異多元主義。
又如,同樣是“文化輸出”,西方推行的是“三片文化”——大片、薯片、芯片,美國大片控制人們的視覺娛樂,炸薯片控制人們的胃,電腦芯片控制人們的創(chuàng)造性和文化安全;是“三爭文明”——人際之間競爭,群體之間斗爭,國際之間戰(zhàn)爭。而中國的文化理想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是“三和文明”——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
- 2010-06-21文化部首發(fā)網(wǎng)吧市場年度報告
- 2010-06-21經(jīng)濟學家呼吁:給予民企公平發(fā)展空間
- 2010-06-21今年要加強流動性管理
- 2010-06-21央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 2010-06-21回良玉強調(diào):科學依法統(tǒng)籌推進災后重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