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來春節(jié)晚會上,趙本山與宋丹丹必定是少不得的面孔,導演也總是把他們的演出放在春晚黃金時段。節(jié)后評獎,也總是少不了他倆的小品。筆者看他倆演小品,也的確一直被逗樂著。多少年過去了,漸漸就從起初喜歡看他倆的演出,變化到漸趨平淡,再到不喜歡,最后幾近厭煩、討厭。
再美味的山珍海味,天天吃也會發(fā)膩。趙本山與宋丹丹的表演,幾乎也總是那么個味道:走起路來,總是八字步。臉上表情總是傻乎乎,近乎癡呆。眼神總是直直的,故作傻樣。語言總是捏腔拿調,口齒流利、急轉彎式順口溜。服裝總是土里八嘰,似乎農民就總是那么個樣子。趙本山總是戴一頂帽舌耷拉著的破帽,大概是從垃圾筒里撿來的。角色總是農村老倆口,沒見過世面的老古董。劇情總是老倆口相互吹牛,相互揭丑,相互現丑,相互出洋相。無非就是模仿戲劇舞臺上生、旦、凈、末、丑中的丑角嘛,就差在鼻梁眼窩間勾畫三花臉臉譜了。
趙本山與宋丹丹的小品劇,無論是過去演出的高價出賣下蛋公雞的小品劇,或是表現農婦寫書、賣書的小品劇,還是今年老夫婦倆爭當火炬手的無知丑態(tài),無一不是以拿農民的落后、愚昧來開刷、尋開心的。他倆塑造的形象就是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嗎?筆者想起,過去在大上海舞臺上,如果出現“江北佬”,無一不是嘲笑對象,猥瑣、丑陋,近于白癡。趙本山與宋丹丹合作演出的小品劇,與之何異?
趙本山與宋丹丹演出中贏得的掌聲,是欣賞農民可愛的笑聲嗎?還是因為看到他們的丑態(tài)才發(fā)出的笑聲呢?不止一次在媒體上報道過,有農民工為討得工資,攀爬到高樓上要跳樓的時候,樓下大量的圍觀者發(fā)出一片叫聲,“跳呀,咋不跳呀?”,其興奮之狀態(tài),盡在歡叫聲中。更有甚者,還有人為欲跳樓者彈琴奏樂。這與趙本山、宋丹丹演出的小品是不是有些許共通呢?
幽默決不是淺薄的搞笑,不是"只說幾句'肉麻當有趣'的滑稽的俏皮話",不要總是展現過去的丑陋,更莫以丑陋當有趣去賣錢!魯迅先生告誡過我們:“寫不出來的時候不要硬寫?!本蛣莞f一句,“演不出來的時候不要硬演”?。ú苡亚伲?/font>
【聲明】凡注明 “西岸時評”來源之作品, 未經福建東南新聞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未經許可,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經許可后轉載務必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責編:李艷)
- 相關新聞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為福建日報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屬福建日報網所有,任何未經本網協議授權的非新聞性質網站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違者本網保留依法追究責任的權利。
②本網未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福建日報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福建日報網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