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不少媒體關注重慶市萬人放棄高考這一“罕見”現(xiàn)象。3月31日《中國青年報》發(fā)表徐光木文章,作者反駁了針對此新聞的“讀書無用論”,認為放棄高考是權利體現(xiàn)、理性選擇,“我們從走進高中校園的那天起,就有權選擇參加高考還是直接就業(yè)?!?。
作者反駁“讀書無用論”的理據(jù),有一點我深表贊同,即升學的回報、教育的回報,兩者是不同的。但將兩者區(qū)分開來,對放棄高考就能合理“辯解”嗎?區(qū)分教育與升學,看上去,放棄高考倒似乎成了一個價值觀的問題。果真如此嗎?如作者所言,放棄高考是權利的體現(xiàn),那選擇參加高考當然也是權利的體現(xiàn)吧。權利不單體現(xiàn)為選擇有無自主權,更應該體現(xiàn)為選擇自主權是不是站在“免于匱乏的自由”上。
因此,我得出兩個結論:其一,針對萬人放棄高考的新聞,讀書有用與否,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偽問題;其二,放棄高考無關理性選擇,它根本就不是學生、家長身上哪種價值觀念的投射,而是涉及到教育權利是否平等的問題。
教育的回報不等于升學的回報,知識的價值畢竟無法衡量嘛??墒牵龑W的意義就能輕易忽略嗎?你回家自學,去讀社會這本所謂的“大書”,都是教育的實現(xiàn)。然而,你能否享受到公共教育,能否獲得國家信用墊底的學歷,這就要靠升學來實現(xiàn)。
升學不是必須的,而且要靠實力,但它首先應該能給人以平等的機會。而從社會學眼光看,升學是一種社會流動的方式,它對社會階層的構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梢哉f,正是公共教育為讓人們在社會晉升中提供了相對公平的起點,抹平了“出身”的差別,讓社會變得更加開放。
然而,我國公共教育資源的投入,地區(qū)之間存在著差別,尤其是城鄉(xiāng)對比起來,差別更加明顯。那么,城鄉(xiāng)學生入學條件的差別,可想而知。除了資源投入,還有招生體制,造成不平等升學機會的因素當然還有很多。如果教育平權都無法做到,又怎能提供社會晉升中的起點公平?
因此,從教育平權的眼光看,萬人放棄高考的新聞,其實也可以說,是高考放棄了很多人。(肖暢)
(責編:劉寶琴)
- 2009-03-31萬名高中生棄高考不必驚詫 (圖)
- 2009-03-30高考與我,誰被誰放棄?
- 2009-03-30農村孩子放棄高考的背后
- 2009-04-01放棄高考未必不是明智選擇
- 2009-03-30考生放棄高考與“讀書無用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