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日報7日社論說,少數臺灣媒體與在野陣營的大聲喧嚷,終于聲揚國際,讓權威的美國政經評論雜志聽到了。近期的“時代”周刊撰文警告,馬英九可能趁著經濟衰退,把臺灣推向中國大陸。
社論說,由此可見,理未易明,縱使評論其國內事務鞭辟入里,越過浩瀚的太平洋,就不容易深切把捉來龍去脈、深藏底蘊,而跟著少數雜音人云亦云,混淆真相。其實內行人才真正看得清,把臺灣推向中國大陸的,正是馬英九的前任,李、陳兩位國、民二黨的大權獨攬者。
社論說,我們取伊索寓言中北風與太陽的寓意,也打一個比方:在寒風中彳亍而行的人,見到一個熱烘烘的大火爐,巨大的誘惑著實難以抗拒。別有用心的后母剝去他的外衣,當頭澆上一桶冷水,拼命鞭撻,阻止他靠近火爐;但難當的寒冷使他更加無法抗拒火爐的暖熱,甚至不緊抱火爐即無以活命。
李、陳十余年來對臺灣所做的事情,不正如此?基于臺獨意識形態(tài),以及對中國大陸難掩的恐懼,他們在中國大陸終于走向開放的道路、追尋臺灣的足跡,以巨量廉價勞動力變身為世界工廠,成為臺灣產業(yè)量身訂做的產業(yè)鏈終端時,強力阻擋臺灣的企業(yè)家運用這個天賜良機茁長壯大,竭思盡慮以鎖國捆綁企業(yè)的腳步,也同時桎梏了臺灣的活力與生機。當臺灣將自己放逐到自由市場之外,百業(yè)困頓、外商卻步,結果臺灣經濟竟唯賴源源向彼岸的加工基地輸出中上游原材料、零組件,茍延殘喘。近年來臺灣的成長率落到令人汗顏的4%上下,而其中絕大部分皆來自對中國大陸的出超快速擴張,這就是鐵證。
社論指出,正是因為臺灣被逼入困局,臺灣的命脈系于兩前“總統(tǒng)”亟欲割斷的兩岸共生關系,在金融海嘯引發(fā)全球經濟衰退時,臺灣經濟才會受傷如是慘重;也正因為經濟成長率忽然大降,甚至被權威的英國“經濟學人”雜志評為舉世最慘不忍睹,當中國大陸以數兆投入“家電下鄉(xiāng)”這種救急手段時,臺灣的資訊電子業(yè)才最急切地爭搶釋出的商機相濡以沫。時代雜志不明乎此,只聽到一些雜音、看到膚淺的表象,即遽爾論斷是現在執(zhí)政的馬英九將臺灣推向中國大陸。
事實上馬英九自去年3月投入“總統(tǒng)”大選到執(zhí)政十個月,其所做所為看似親中、加強兩岸融合,實質上卻是力改十余年鑄成的大錯,讓臺灣可以昂然面對中國大陸,不但不必搖尾乞憐,更能昂首闊步,勇健地走自己的道路。
社論說,再取前面那個比方為例;要這個旅人抗拒火爐的誘惑,只有給他更溫暖厚實的衣物御寒,讓他攝取豐富的食物增強體力,飽暖之余,才有充沛的體力大步邁向前程。去掉“鎖國”的桎梏,卸除橫加在這個靠貿易起家的海島上的種種束縛、顛躓腳步的重重障礙,令百業(yè)都能重拾自由施展、快意發(fā)展的機會,充滿活力的臺灣企業(yè)家才能以輕裘再度武裝,以俯拾皆是的商機充實自己,放眼四顧,精準掌握潛力無窮的走向。只有這樣的臺灣,才不會眷戀賴以茍延殘喘的唯一支撐,而在對岸加工基地之外,獲得更寬廣、更燦爛的用武之地。
社論指出,馬英九真該譴責的,是他開放得不夠徹底、執(zhí)行得不夠大膽,方向盡管正確,步子卻趑趄猶疑,政策總是拖泥帶水、偷斤減兩,更嚴重的是,理直卻氣不壯,不僅不壯,還遮遮掩掩、忸怩作態(tài),生怕不能討好每一個人。
今天除了永遠基于意識形態(tài)逢中必反的少數激進分子如何都討好不了之外,那些遠在天邊夸夸其談的外國評論家恐怕也難以討好。但馬英九必須對自己的抉擇深具信心,并且昂然向全世界宣示,雖千萬人吾往矣!
![]() ![]() |
- 2009-03-30臺灣業(yè)者呼吁盡速洽簽ECFA
- 2009-03-29兩岸簽ECFA 臺灣GDP將增1.374%
- 2009-03-27對ECFA宣傳不滿意 馬蕭劉親自下鄉(xiāng)溝通
- 2009-03-20臺“經濟部”:ECFA 弱勢產業(yè)將有緩沖期
- 2009-03-19民調:過半臺灣民眾贊成簽ECF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