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一則熱帖披露河南三門峽一中廁所掛“盡快調整生理節(jié)律,徹底杜絕上課入廁”橫幅。該校一位知情人表示,掛此橫幅是該校推行“高效課堂”教學法的一部分,是從山東某校學到的經驗。(重慶時報 5月3日)
學校異地取經,推行所謂“高校課堂”,突出的掛出橫幅杜絕上課如廁,可見學校下了不少力。不準學生上廁所已經不局限于在課堂上說教,掛出橫幅以示警示,看來學校對此十分重視。
學生是來接受教育的,學習的是科學文化知識及良好的道德品質,學校如何能限制其如廁的權利?自制能力較強的成人們也有跑肚拉稀的時候,難道學生就是不可以。對此,學校稱學生如廁多是去閑逛,但如何區(qū)分真的“三急”和閑逛?
長久以來,這種壓制型教育的模式已經形成,教育主體制定規(guī)則缺乏與客體的協(xié)商,缺乏與學生溝通,使學生從根本上缺乏自主與批判、懷疑與思考、溝通與尊重,不過成為壓抑的“服從機器”,自主性喪失殆盡,而“以學生為本”等口號也多停留在對外界的“作秀”上。
中國學生為何“后天缺鈣”?教育部們應當“自我批評”,寬松自由才是教育,枷鎖教育終將失敗。以上課不讓如廁為例,學校與廣大的學生群體缺乏最基礎的協(xié)商,基本上就是“老子教兒子”,老子叫你憋著,你就不能去,老子叫你天天憋著,你就能“調節(jié)生理節(jié)律”,只因為學校是“老子”,這就是規(guī)矩。
撒尿還要學校拉橫幅規(guī)定,是不是“大材小用”,學生跑步、做操、起床、學習,這是學校教學管理的一部分,各地學校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這樣才有利于教育的多樣性、多元化,但連如廁都納入管理范圍,中學是不是管的寬了點?
相信學校初衷是好的,嚴格管理秩序,學習其他學校的成功經驗。但是,學校在組織策劃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的尊重學生的意見,以溝通替代說教,即使決定的事情百分百對學生有利,也要聽取學生的意見,這要成為基本的程序,這有這樣,才能樹立學校對學生負責,形成聽取學生聲音的習慣。
對于當前的中國,構建一個關于教育行為的底線,興許比空談教育理念更加重要,而這層底線的構建多依靠教育主體去表率,去懂得協(xié)商、互通、尊重,去做個和藹的“對話老人”,而不是個手拿指揮棒呼喊的家長。對于教育,更需要協(xié)商、民主與自由,由此觀之,上課能不能如廁,是不是該聽聽學生的意見?(張軍興)
(責編:劉寶琴)
- 2009-05-04學校跟廁所較什么勁
- 2009-05-05杜絕學生上課如廁,中國人都笑了
- 2009-04-16套餐時代的如廁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