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文章:
左為季羨林,右為任繼愈。二老于2009年7月11日病逝。
梵吐火羅,空谷絕音。鳳毛麟角,愈志安繼?任老季老走好。
驚聞季羨林、任繼愈兩位老先生同于7月11日仙逝,悲慟難抑。想兩位同是孔子老鄉(xiāng)的老爺子生平之寂靜,估計也會為后生他們離去后的這般紀念很不適應(yīng)。筆者雖讀兩為老先生的著作極為有限,然而還是寫下對他們的瑣碎記憶抒懷念之情。
筆者歷來對兩位老先生極為敬仰。08年畢業(yè)來到北京時季老病情已重,清楚見季老極難,最急切之愿望是希冀能有緣見上任繼愈老先生一面。誰知今日只能感慨,至少80年內(nèi)最好不要得到與這兩位國學大師謀面的機會。
記得高中時就聽聞,在北大校園,凡路途中遇到季羨林老先生的行人,無不下車、停步致禮。時人對季老的尊敬之情可見。季老與民國幾乎同歲,年輕時在德國求學多年。大學時讀到季老的求學記載,季老在所就讀的哥廷根大學學的是梵文等極冷的課程,學生數(shù)量往往是最初的幾十個到最后的季老一個。于是當初對這種一對一的求學方式無比羨慕,直到季老成為世上僅有的梵文、吐火羅文等語言大師,如今這些語言轉(zhuǎn)眼成空谷絕音。看得最多的是季老的《牛棚雜憶》,季老說能站出來反思那段災(zāi)難的親歷者比例非常之少,而如今他已從站出來的行列中離我們而去。
關(guān)于任老,記憶最深的是央視的《大家》欄目的特別節(jié)目。任老最多的忠告之一是,希望文革對于中國,就像人出水痘一樣,出了就不會再出了,他數(shù)次告誡后人要銘記那段災(zāi)難。任老名繼愈,意為繼承韓愈為學之志,后繼承賀麟老先生為中國哲學史貢獻了畢生精力。其才華之盛曾被毛澤東贊譽為“鳳毛麟角”。生命中的最后幾年,任老常在國圖開講壇,尤記得他80歲高齡還常騎自行車獨來往,如今斯人已去。
筆者始終以為,兩位尊者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不是他們可能成為絕世的學問,而是一如既往的兢兢業(yè)業(yè)的學風,以及博大胸懷和簡樸等寶貴遺風。他們的生平著作尤其是季老的,應(yīng)該會有數(shù)倍甚至十倍的增值。然而,也只能是懷念。(尚志科)
(責編:李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