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校園里時下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魯迅的文章生澀難懂不好學,成了師生的“共識”。語文教材中魯迅的作品明顯減少,在校園里面臨尷尬的境地,爭議不斷。北京師大附中一位老師稱,魯迅作品幾乎快成了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塊雞肋。(據8月11日《錢江晚報》)
郭沫若曾經說過:“魯迅是奔流,是瀑布,是急湍,但將來總有魯迅的海;魯迅是霜雪,是冰雹,是恒寒,但將來總有魯迅的春?!倍?,炒得沸沸揚揚的魯迅作品成 “雞肋”一說卻不得不讓人懷疑魯迅的春天還能走多遠,他的秋天是否會隨作品在教材中的大量刪除驟然而至。
魯迅先生,生命的拷問者、靈魂的探險者,橫眉冷對現實中的丑惡、虛偽、矯情,無情地將其揭露,一度在中國的大地上播撒著一種烈烈揚揚的生命意志,為國人注過著一種“敢于直面慘淡人生,敢于正視淋漓鮮血”的勇氣。而今,他被當代年輕人視為“晦澀難懂”,處境實為尷尬。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魯迅精神真的已經隨時間老去,還是當今教育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工具,沒有盡到其應有的義務,致使作品中沸騰的生命熱氣已無太多感召力?
以筆者之見,問題始于傳承的過程,病出于教育。今日之教育可謂千瘡百孔,飽受詬病,其主要緣由在于其嚴重束縛人的思想。語文教育不為例外。
魯迅先生的作品寫于革命時期,作品中有著強烈的時代感,散發(fā)著濃烈的戰(zhàn)斗性和革命性。每次語文課上,老師歸結文章的中心思想時幾乎都少不了這樣的總結“本文批判了萬惡的封建禮教,批判封建神權……”之類云云。當然,這種分析沒有錯,但是,這幾乎成了一種既定的模式,考試只要往里套,基本沒問題。幾十年前是這樣的總結評價,幾十年后,課堂上的先生們依然只字不改的這樣傳承。教育在這里表現的是僵固、靜止。不必言說,思想也便因此束縛了。所以,當代的學生“怕周樹人”也便在情理當中了。畢竟封建社會早已過去,什么封建神權更不知云何物??擅看慰荚囘€要將其作為重點死去活來得背。
任何文學作品的產生都有其特定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如果后人都固步自封,不能結合時代內涵進行多重的解讀,那么,作品散發(fā)的真正魅力將很難被后人所感悟和接受。像魯迅作品中所揭示的阿Q精神,人性中的虛偽、矯情,這些又何嘗不是當代人的一些通病呢?魯迅先生身上所具備的批判精神、自省精神,又何嘗不值得當今的青年學習呢?教育者們?yōu)槭裁床唤Y合世情,為學生重新解讀魯迅精神呢?讓其更好的在下一代人身上得到繼承和運用呢?
魯迅精神沒有過時,是當今教育已經病危。(周奕婷)
(責編:李艷)
![]() ![]() |
- 2009-08-12人教版語文教材減少收錄魯迅作品引爭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