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委近日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領導干部作風建設的意見》,要求各級機關精簡“文山會?!?, 讓領導干部抽身出來,集中精力下基層調研或處理重點問題,并確定每月最后一周為“無會周”。
眾所周知,會議是研究部署機關工作的重要載體,文山會海固然不足取,沒有會議也肯定行不通。開會原本是為了解決問題,然而隨著各種無關緊要會議的蔓延,開會本身反倒成了“問題”:冗長乏味、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令人詬病。
被譽為“動作研究之父”的美國管理學家弗蘭克·吉爾布雷斯提出,為提高工作效率,最為重要的是科學合理地設計工作的“動作”,在他看來,最大的浪費莫過于那種無效、多余、重復的“動作”,直接體現(xiàn)為人力、物力、財力的低效和浪費。公眾對會議頗有微詞,顯然不是針對“動作”本身,而是“多余”的“無效動作”,以及由此造成的行政資源浪費。
其實,太原市此次出臺的“意見”本身不乏亮點——能不開會的堅決不開,能合并開的要合并召開,提倡召開電視電話會議,提倡開短會,減少領導會議講話,已印發(fā)的文件不在會上宣讀……可以想象,如果這些規(guī)定能夠得以嚴格落實,會議本身的質量也能夠得到顯著的提高。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這一系列規(guī)定之后,為什么要“畫蛇添足”來個“每月最后一周為無會周”的規(guī)定呢?
當?shù)氐乃悸肥?,設立“無會周”,可以確保領導同志集中時間和精力下基層調研或處理重點問題。開會和下基層本就是領導者不同的工作內(nèi)容和方式,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艱難選擇。以“無會周”去治理文山會海,豈不是從一種極端走向另一種極端?
如果在“無會周”期間出現(xiàn)緊急情況,或者必須通過集體會議協(xié)商解決的重大事情,究竟應該如何應對?倘若以“無會周”為由拒絕出席,無疑會使之成為塞責敷衍的“擋箭牌”;倘若無視這一禁令的存在而出席會議,規(guī)定本身的尊嚴又將何以體現(xiàn)?太原市委某工作人員也提出,“以前也有不少文件要求改變會議作風,但大多數(shù)并沒有真正落實?!薄盁o會周”難道不是一個很容易被架空的突破口嗎?
近年來,“無會周”、“無會月”不時見諸報端,在對政府機構整治文山會海的努力表示贊許之余,我們更應該看到,究竟應該怎樣鏟除文山會海?關于文山會海,亟需控制的是會議的質量,而不是數(shù)量——實際上,如果會議質量高,就不需要再以“量”壓人;反之,質量低下的會議,往往最容易“泛濫成災”。(趙志疆)
(責編:李艷)
![]() ![]() |
- 2009-04-13“無會月”后面的怕人的魅影
- 2008-10-09“無會日”不過是刻舟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