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不顧百姓的感受,為了一個"利"字,把公交站點名稱拿出來叫賣,這是很不道德的做法。
9月27日《成都商報》報道,“ⅹⅹ家園”、“ⅹⅹ醫(yī)院”、“ⅹⅹ家裝市場”……近幾年,武漢公交站牌上此類站名越來越多,相反,一些老百姓約定俗成沿用多年的傳統(tǒng)站名,卻漸漸從線路牌上撤了下來。這種經濟利益驅動下的站點改名現象,引來了不少爭議和疑問。一條線路開價6萬元,可獲站臺3年冠名權。對于不好改的鬧市站名就在后面打括號,加后綴名。
從方便城市管理、方便民眾生活的角度考慮,公交站名本應該從屬于地名,或者以當地標志性建筑物、大型公共場所名稱來命名?!段錆h市地名管理辦法》也規(guī)定:公交站名主要以道路、村灣、標志性建筑和歷史古跡為首選,輔以樓盤、醫(yī)院等相對穩(wěn)定、有一定知名度、時間久遠的站名?,F在公交站名竟然成了商家的專利,還談得上方便市民嗎?
公交站名冠名權明碼標價出售,與地名完全脫鉤,且頻繁發(fā)生變化,除了給管理部門帶來好處外,留給民眾的恐怕只有不方便。如果公交站牌上宣傳的某某單位就在站點附近,規(guī)模比較大,民眾已經習慣了該站點名稱,倒還情有可原,如果純粹是商業(yè)化命名,把公交站名搞得一塌糊涂,站名變動頻繁,給民眾乘車、尋親訪友造成不便,就離公共服務的宗旨越來越遠了。
公交站名命名權不應該由哪個管理部門壟斷。公交站名雖然不像地名命名那樣嚴格,但也應該講求科學性、實用性,并保持穩(wěn)定性。何況有的站名還記載著一段歷史或者藏著某個故事,這樣的站名可能記錄了城市的發(fā)展變遷史,其內在魅力與歷史淵源遠非單位名稱或者商家品牌所能承載的。城市明碼標價出售公交站名冠名權,實際上在考驗著公共資源的管理底線。如果公交站名全部商業(yè)化了,走上城市的大街小巷,我們難免會覺得這座城市缺少點什么。
管理者不顧百姓的感受,為了一個“利”字,把公交站點名稱拿出來叫賣,這是很不道德的做法。相關政府部門打著經營城市、盤活城市資源的幌子,拍賣城市公共資源,出售站牌命名權、公共設施經營權,趁機創(chuàng)收斂財的例子并不少見。這實際上是民眾被排除在公共決策之外的結果。從媒體報道的情況看來,隨意處置公共資源的事情,除了媒體曝光、民眾譴責外,政府部門的違規(guī)成本十分低廉。要遏制住政府部門管理者“經營”城市的利益沖動,還得用法律制度給他們戴上“金箍”。(葉祝頤)
- 2009-09-23別為長治免費坐公交模式擔憂
- 2009-09-22長治免費公交是壟斷經營還是免費餡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