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發(fā)現,開心網變了,提示語由原來的“偷”字,變成了“摘”字,“偷菜”游戲被改成“摘菜”游戲。有媒體認為,促成這一改變的原因是11月份文化部出臺的一個新規(guī)。而眾多玩家和關注者則認為,這樣的改變換湯不換藥,游戲的設置不作出變化,沉迷者還是難以自拔。文化部要管就把這事管到底。(12月18《河南商報》)
“偷菜”游戲風行一時不在于一個“偷”字,而在于游戲設置本身的吸引力和誘惑力,玩了就上隱,玩了就不能自拔,有人沉迷于網絡游戲,忘記了工作,忘記了睡覺,忘記了同家人的交流和團圓,于是工作不敬業(yè),學習不認真,感情不用心。小到工作任務沒完成,大到出了的醫(yī)療事故,醫(yī)生只顧網上“偷菜”,結果誤了病人性命。
正是此游戲成就了“偷”,成就了眾多玩家,大人玩,小孩玩,上班玩,下班玩,偷成了隱,偷成了風,于是有人雇起了網上“偷菜工”。更有甚者,大人在家交流偷菜經驗,不想讓孩子聽見,也想體驗一下偷,結果將自家的錢偷了,直到報警才讓小孩吐出實情。這都是偷菜若的禍。
如今,開心網社區(qū)網絡提前領會文化部精神,將“偷菜”改稱“摘菜”想躲過被查封,被監(jiān)控之危險。這其實正如網友說的,換湯不換藥,只是名稱的換,沒有實質的改變。如果將“偷菜”改稱“摘菜”能改掉一些玩“偷菜”者的惡習和網上不正之風,那么還說得過去,但游戲功能不變,誘惑力依舊,玩者如同中了魔了一樣,還在呼是“偷”還是“摘”。
“偷”也罷,“摘”也擺,都是影響工作,更影響大家正常生活的一種玩法,結果菜照樣種,自己的分值不夠,就去別人的菜地,見什么摘什么,直到滿載而歸,成就感滿足。
記得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盡管生活窮困潦倒,但每天是要到咸豐酒店喝幾杯的,喝到自己沒有了錢,就去書店偷書,結果被人說起,他連忙說“竊書不算偷”,從精神上得到一點小的勝利。
那么如今網上社區(qū)將“偷菜”游戲改成“摘菜”游戲是不是也太有點孔乙己了,摘了就不算偷,偷了才是偷。真有點貽笑大方,讓全社會都笑了,讓偷菜者全樂了?
“偷菜”改稱“摘菜”改掉不了游戲本身的惡劣,也改變不了上網偷菜者的惡習,沉迷者只能繼續(xù)沉迷,“偷菜”改稱“摘菜”只能說上網上孔乙己來了,似乎又要給網上增添些笑料而已。
如果“偷菜”游戲真如果違反了文化部最近出臺的相關規(guī)定,只能讓其修改游戲設置方式,對游戲時間等進行適當的調整,對游戲激勵方式也要改進,不能讓偷者坐享其成,種菜者一無所獲。如是才是從骨子里的改變,是改變網絡風氣,培養(yǎng)良好的上網習慣的一種方法,而不是通過坑蒙拐騙,或者血惺刺激去吸引上網者。
- 2009-12-19不要對"偷菜"上綱上線
- 2009-12-19偷菜不叫偷,互聯網果然有“文化”
- 2009-12-18“偷菜”“搶車位”等游戲明年或納入監(jiān)管
- 2009-12-18文化部規(guī)范SNS游戲用詞 “偷菜”改“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