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地方財政吃緊問題早已有之。在現(xiàn)行財政分配體制下,地方政府要以較少的財權去承擔更多的公共事務,財政缺口日漸加大,難以在短期內改觀。按照測算,為了配合中央4萬億元投資計劃,地方政府需提供的配套投資資金大約需要10萬億元,這顯然讓地方財政的壓力陡增,即便今年全國有總計不過2000億元的地方債券融資規(guī)模,也難解其燃眉之急。就此而言,合理調整中央與地方財政分配比例、建立包括市政債券在內的全方位地方政府融資體系已經是刻不容緩。此外,雖然在投資計劃推出伊始,中央紀委、國家發(fā)改委、監(jiān)察部、財政部、審計署等部門就曾聯(lián)合發(fā)出通知,強調加強對中央投資的管理和監(jiān)督檢查工作,但事實卻表明,鑒于“保增長”政策效果的急迫性,相應的監(jiān)管措施力度仍顯不足。不僅中央投資資金在地方上被挪用現(xiàn)象難以避免,而且調查顯示,至少有40%的項目沒有論證便匆忙上馬了(《經濟觀察報》12月20日)。客觀地講,正所謂“蘿卜快了不洗泥”,天量投資資金短期集中注入,難以避免各種違規(guī)問題的出現(xiàn)。嘗試建立諸如地方官員懲戒制度,或許能夠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但這些補漏性措施的效果總歸會遲后一步。
財政政策改進的真正關鍵,是對現(xiàn)行財政投資方向的全面優(yōu)化。到目前為止,刺激計劃的投資項目集中于“鐵公基”領域,其特征是資金需求規(guī)模大、建設周期長。這或許能夠在短期內帶動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然而經濟增長的質量卻難言優(yōu)化。在消費需求無法同步跟進的格局下,未來這些投資項目極有可能面臨沒有需求承接的尷尬。隨著前期投資項目的漸次落實,后續(xù)資金甚至找不到落腳之處,第五批中央投資不得不結轉到下一年執(zhí)行。為此,國家發(fā)改委已做出安排,“三農”、保障性安居工程、衛(wèi)生教育、節(jié)能環(huán)保和新興產業(yè)將會更多地收到財政資金投向的垂青。這表明,在遇到現(xiàn)實投資項目選擇瓶頸后,資金投放被倒逼向民生傾斜。
需要強調的是,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一直是其中的短板。雖然通過家電下鄉(xiāng)、家電以舊換新等舉措,有關部門提振內需的指向明確,但刺激消費的力度仍有待加強。如若未來財政投資由基建向醫(yī)保、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等領域大幅度傾斜,國內的高儲蓄將會源源不斷地釋放為消費,經濟增長的質量將得到極大夯實。屆時,高達萬億元的赤字將不再會因項目無從挑選而“犯愁”。更重要的一點,保障性資金投入的缺口巨大,不會出現(xiàn)類似投資項目短缺所導致的資金濫用問題,有利于避免違規(guī)行為的出現(xiàn),最終能夠大幅度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財政赤字創(chuàng)新中國成立以來新高并不可怕,只要能發(fā)揮經濟增長的引擎作用,就能夠在未來得到市場經濟體的積極回報。問題的核心在于,財政赤字的使用更應該以長期社會效益為首要原則,否則來自市場的回報難以具有持續(xù)性,重點就是要對投資方向重新進行認真地甄別。(作者系經濟學博士)
- 2009-12-22突擊花錢與中央精神背道而馳
- 2009-12-19防突擊花錢關鍵防突擊揮霍
- 2009-12-16350萬玩倒計時是不是“突擊花錢”?
- 2009-12-15年底“突擊花錢”不如還錢于民
- 2009-12-15我支持這樣的突擊花錢
- 2009-12-14財政突擊花錢
- 2009-12-14財政年底突擊花錢更重要的是效果
- 2009-12-14遏制“突擊花錢”需要“突擊審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