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各高校在校學生暑期實踐活動高潮期。浙江某高校學生小黃來電話,希望記者能對她所在的暑期實踐小分隊進行報道。小黃說,不論是找?guī)熜謳熃闱笾?,還是通過其他關系搜羅,每個小分隊隊長手里都得有幾個記者的聯(lián)系電話,關系好的小分隊還會共享資源,爭取獲得更多報道。
據(jù)了解,像小黃這樣忙著“推銷”自己暑期實踐活動的大學生并不少見,記者的同事也接到過此類采訪邀請。有的大學生甚至同時與好幾家媒體聯(lián)系,隨時將有關實踐活動的文字、圖片甚至視頻傳遞給記者。
高校暑期實踐活動從項目申報、審批到隊伍起程、調查走訪,直到整理成活動報告接受學校評價,一般要經(jīng)歷好幾個月,但核心環(huán)節(jié)只有一個——調查走訪。這樣做意在讓大學生深入實際了解國情民情,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以及人際溝通等能力。這就要求參與活動的學生把注意力放在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上。千方百計聯(lián)系媒體對活動本身進行報道,無疑是把注意力用錯了地方。
大學生們如此在意媒體關注度,背后是評優(yōu)機制在作怪。據(jù)了解,高校對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評價在選題意義、創(chuàng)新度這些常規(guī)項目上,各個小分隊得分差距很小,想出彩只能另辟蹊徑。受到何種級別的媒體報道加多少分,在高校評分明細中有詳細對照表。不僅如此,媒體的報道還會讓老師對小分隊的活動項目刮目相看,“整體印象就不一樣了”。
現(xiàn)有評價體系的邏輯是,拿到加分就離“優(yōu)秀實踐團隊”近了一步,在學校組織的其他活動中會有更多獲得榮譽的機會,而且能在“保研”或出國時占據(jù)優(yōu)勢,日后找工作也能為履歷增色不少。
高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評價體系的設計固然有自己的現(xiàn)實考慮,可是如此一來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媒體報道上,又能在學生個人能力和素質提高上收獲多少呢?評價科學與否直接關系到高校教育的效果,希望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能引起高校和教育部門注意,并為調整評價體系和評價方式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 2010-01-28學習實踐活動切忌虎頭蛇尾
- 2010-01-26“掃地式”實踐需換換花樣了
- 2009-12-20“一國兩制”實踐的又一成功范例
- 2009-11-14“校長推薦上北大” 讓實踐說話
- 2009-11-05實踐缺位的教育逼著作文撒謊
- 2009-08-26假時代,暑期實踐“真”難得
- 2009-08-05法學教育如何填平理論到實踐的鴻溝
- 2009-07-18大學生“功利化”暑期實踐值得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