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有兩則新聞備受關注,一則說的是湖南婁底教師譚勝軍制止學生下棋未果,為喚醒孩子竟當堂下跪;另一則說的是一套上世紀30年代由葉圣陶主編、豐子愷插畫的小學教科書《開明國語課本》受到家長熱捧,以至于賣斷貨。
這兩則新聞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牽扯在一起卻隱喻著一個恒久而沉重的教育話題——在童真日漸消逝的當今時代,究竟要拿什么來喚醒孩子內(nèi)心深處那份善良與純真,又該如何讓讓學校教育靈動起來,使學生喜歡并愿意主動學習。是靠教師無奈之下的“驚世一跪”,還是返璞歸真、引人入勝的“民國老教材”,抑或其他方式,值得思考。
應該說,“教師下跪門”只是當今學校教育之難的一個小小注腳。教師難教、學生厭學,此種現(xiàn)象并不鮮見。一方面,很多“90后”、“00后”學生張揚個性,不循常規(guī),甚至態(tài)度傲慢,作為老師難以將其馴服,使之安分學習;另一方面,不少中小學老師講課往往照本宣科、枯燥無味,難以調(diào)動學生的注意力與好學心。這也就是為何教師與學生常?!盎テ?,教師感嘆“現(xiàn)在的孩子難教”,學生也抱怨“老師上課沒趣”。
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弊鳛橐婚T心靈的藝術,教育的魅力在于啟迪和喚醒。而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老師,不是僅僅灌輸書本知識、理論概念,更重要的是教授學生最基本的人性價值關懷,譬如,正義、誠實、友善、人道等等。這不僅需要老師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更需要耐心和愛心。
或許每個時代的學生性格有所差異,但相似的是他們對于知識的渴求以及對自我成長的期盼。要喚醒學生內(nèi)心最原始的愛意和善念,引導其遵循基本的倫理規(guī)范、履行應有的責任義務,關鍵在于改革傳統(tǒng)教學方式,以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引導和啟迪。民國老教材之所以能夠在70年后走紅,在于“它勾起的不僅是人們對那個久遠年代的回憶,還有對語文學習最本真的一種期待”。
如果說老師以“驚世一跪”的極端方式能夠立竿見影改觀現(xiàn)狀,讓“原來不做筆記不聽課的都開始動起來”,那么要使學生長久地自覺、自主、開心學習,何妨借鑒“民國老教材”的方法進行教材改革,多編撰和發(fā)行一些通俗易懂、寓教于樂的學生讀物,將課堂上大而化之的教條回歸到真實有趣的現(xiàn)實生活中。畢竟,“教師下跪”可為一時之用,而不宜全面推廣。
- 2010-11-08高校教師的工資,到底有多低
- 2010-11-01教師可以搞創(chuàng)收 但不要唯創(chuàng)收
- 2010-10-29強迫學生轉戶口是教師弄巧成拙?
- 2010-10-27教師流動:宜提倡不宜搞"一刀切"
- 2010-10-27基層政府不要隨便抽調(diào)農(nóng)村教師
- 2010-10-27教師兩套“編制”?真是鬧劇
- 2010-10-11明星被聘為教授是對普通教師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