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1月13日,復旦大學學術規(guī)范委員會公布對知名學者朱學勤被指抄襲的調查結果,認為指控不成立。但11天過去了,事件并不像意料中那樣轉向平靜。昨天下午,互聯網打假人方舟子一個半小時內連發(fā)兩篇博客,質疑復旦的調查結果,堅持認為朱學勤有抄襲行為。而對于方舟子不折不撓的追究,朱學勤表示,歡迎包括方舟子在內所有人的質疑。(1月24日 中國廣播網)
雖然近幾年學術腐敗問題聽起來令人麻木乏味,但辨別是非,堅持真理,誰是誰非的討論和正義的吶喊還是需要的。其實,地球人都知道,當前學術腐敗問題已經成為學術界的一顆毒瘤,有些學術論文抄襲與造假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令人氣憤的是,一些事情發(fā)生后有錯不認,反倒強詞奪理或巧言掩飾,卻成為當前流行的陋習。
對于復旦大學學術規(guī)范委員會關于朱學勤論文抄襲的調查結果,方舟子提出了復旦"袒護"朱學勤的質疑,不無道理,因為學術腐敗和民事案件不一樣,民眾的知曉率并不高,對于出現的問題,如果還是依靠原來學校的學術委員會來調查,很可能出現 "護短"的行為。對于類似問題,不如借鑒國外的經驗,引入司法途徑,對涉嫌抄襲剽竊的部分,由檢察機關介入進行司法調查。因為剽竊可能涉嫌違反知識產權法,而有的學術造假還直接騙取了國家大量的科研經費,這也涉嫌犯了詐騙罪。對于朱學勤被指抄襲這一事件,如果用司法途徑或者由其他學術委員會來處理和評判,可能會更有說服力。
其實,在學術界學術腐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學術腐敗問題不能被及時糾錯,有的甚至還被掩蓋或者強奸。當前,學術的腐敗問題,有錯就認反而變得越來越困難了,而強化錯誤、弱化廉恥的學術腐敗問題卻時常在上演著,這種怪現象的多發(fā),說明我們的學者必須對一些基本的社會倫理觀念、道德準則需要重新加以維護。
類似于朱學勤與方舟子的較量,無論結果怎樣,總歸是個好事,至少打破了這個行業(yè)的潛規(guī)則,那就是:論文抄襲與造假,只可做不可說,捂著蓋子平平坦坦過日子的局面,但愿這個問題能早日水落石出。
- 2009-11-30破解體制性學術腐敗路在何方
- 2009-08-05反學術腐敗也要加大力度
- 2009-06-23現實環(huán)境下學術腐敗想不出都難
- 2009-03-21學術腐敗究竟會產生多大的社會危害
- 2009-03-17對學術腐敗必須“零容忍”
- 2009-03-09學術腐敗的根子究竟在哪里?
- 2008-10-14曝光學術腐敗為何像八卦新聞?
- 2008-10-10學術腐敗應當如何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