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網球盲,卻從頭至尾看完了李娜與克里斯特爾斯的決賽,并且注意到比賽中的一個小插曲:當比賽進行到第二盤3-3最緊張的時刻,李娜走到英籍主裁判艾莉森的旁邊,低語著什么。賽后媒體曝光,李娜對裁判說的內容是:“你能不能告訴現(xiàn)場的中國人不要教我怎么打球么?”(1月29日新浪體育)
哦,原來如此。因為當時中國球迷的“打敗她”、“冷靜下來”的加油聲干擾了她,她才向裁判投訴球迷??晒值氖?,就是這么一則很正常的小插曲招來了眾多網友的指責,有的則將她發(fā)表獲獎感言時不說中文而說英語與沒表達對祖國的感謝聯(lián)系起來,一并指責說:“今天才知道,李娜不是什么好東西,大家不要為她費心神了,人家打的是職業(yè)賽!只為獎金,大家明白了嗎?”不一而足。
李娜在中國體育界絕對是個另類。一則她的運動成績給國人臉上增了光,人們不吝用最美好的字眼來贊揚她;另一方面她的心直口快,不給球迷面子,又傷害了某些人的感情,真?zhèn)€是讓他們愛也不是,恨也不是。
此種復雜感情,最好不過地說明了很多國人看待競技體育始終不能擺脫為國增光的老觀念。他們一廂情愿地把李娜在內的所有中國運動員的拼搏和成功都歸結到報效祖國上,故很自然地把自己的到場為運動員助威吶喊也視為愛國之舉?;诖?,他們必然要求運動員發(fā)表獲獎感言時說中文,并且首先要表達對國家的感激之情。哪有像李娜這樣的,只說“謝謝觀眾、謝謝贊助商、謝謝團隊、謝謝老公姜山”的,這也太不像話了吧?
我們要問,李娜為什么一定要按照老規(guī)矩,言不由衷地表達感激呢?網友有所不知,2008年奧運會之后,我國的網球管理體制經歷了巨大的轉變,曾經的“國家培養(yǎng)、國家管理、為國爭光”的“舉國體制”轉到了運動員“自我培養(yǎng)、自我決策、自負盈虧”的“單飛體制”。運動員需要自己出錢雇教練、體能師、醫(yī)生,所以必須找贊助商,找不到贊助商,連服裝、球拍、球拍穿線的錢都沒有,更遑論其他的了。正因如此,當李娜在澳網半決賽獲勝后回答主持人 “當她遭遇世界第一沃茲尼亞奇的賽點時,是什么東西激勵了她繼續(xù)戰(zhàn)斗”的提問時,她才會直言不諱地說:“獎金!”
現(xiàn)在,李娜終于站到了澳網決賽的賽場上,第一次證明了黃種人也能在白種人占據(jù)的網球場上傲視群雄。這不是“舉國體制”的勝利,而是“單飛制”的勝利。李娜說了感謝誰,跟愛國不愛國沒什么關系。當玉樹地震發(fā)生后,她把自己馬德里皇冠賽殺進8強的獎金全部捐給了災區(qū),接著又捐出了中國網球公開賽的全部獎金。一年下來,總數(shù)接近150萬元人民幣。她盡到了一個職業(yè)運動員應盡的社會責任,這難道不是愛國?
李娜的成功和為人證明了一點,競技體育并非只有“舉國體制”這華山一條道,也并非體制內培養(yǎng)出來的運動員才愛國,重要的是要找到一種適合運動項目的培訓機制,譬如網球就是一個典型的個人項目,“單飛體制”更符合這項運動的規(guī)律。這樣一些現(xiàn)象,其實也能還原競技體育的本質,還有人的本質。
- 2011-01-30李娜凸顯中國體育戰(zhàn)略轉型意義
- 2011-01-30為李娜喝彩
- 2011-01-30李娜為中國體育樹立新標桿
- 2008-08-18李娜的遺憾與“加油”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