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防止校外車輛在校內(nèi)借道穿行給師生帶來的不便,武漢理工大學日前開始嚴格執(zhí)行門禁管理,校內(nèi)車輛要憑通行證入內(nèi),校外車輛不得入內(nèi)。此舉贏得校內(nèi)師生一片叫好,校外司機則為失去了一條“捷徑”而叫苦,他們認為這會使大學周圍的交通更加擁堵。相關專家則認為大學校園道路也是城市交通的一部分,應對外開放,為城市治堵出把力。 (3月2日《楚天都市報》)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大學被車水馬龍包圍,校園的靜謐即便尚未絕跡,尋覓起來卻也要費心費力得多。因為,你會發(fā)現(xiàn),不僅校門咫尺之外商業(yè)街的熱鬧喧囂時時刺激你的耳膜,校內(nèi)某工地上日夜不息的機器轟鳴也會驚醒你的美夢,而與同窗漫步林蔭道時還得刻刻提防從身邊駛過的車輛。當大學的涵義被剝離得只剩下 “大”,而與校外如火如荼的 “造城”運動交相輝映時,一道“門禁”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輕易讓大學復歸昔日的雍容寧靜了。
大學已經(jīng)習慣了偎依在喧囂鬧市的懷抱,伴著霓虹燈的閃爍和周遭KTV里震天的聲波,對著自己日益臃腫的軀體顧影自憐,忘記了她本應是那個象牙塔里遠觀世俗紛繁的處子。
該不該安裝“門禁”讓這些身處鬧市的大學陷入了兩難之境,而所謂讓大學為城市“治堵”出力的專家意見,只不過是將錯就錯的飲鴆止渴罷了。
這種意見的主要理由是,國外很多高校都是完全對外開放的,它們是沒有圍墻的大學。哈佛、劍橋、普林斯頓等諸多著名高校對外開放委實不假,可這些學府大多位于人口并不聚集的小鎮(zhèn),而且自建校之始遵循的便是學校與城市融為一體的方針,學校建筑物和普通居民區(qū)往往混為一處,乍看之下并無異處。無論是校內(nèi)的寧靜還是校外交通的井然有序,都非國內(nèi)圍墻圍習慣了的大學所能比。
- 2010-12-22治堵促公車“負增長”才是上策
- 2010-12-22征詢治堵意見不能虛晃一槍
- 2010-12-16“治堵”引發(fā)購車狂潮折射違背公民權(quán)利平等
- 2010-12-14“史上最嚴治堵”對中國所有城市的啟示
- 2010-12-14“治堵”應有一個“公車削減計劃”
- 2010-10-15限制小汽車路權(quán)才是“治堵”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