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部門入職僅半年的女員工潘潔因急性腦膜炎去世的消息傳開后,引來了諸多關注。盡管目前該員工是否為“過勞死”尚存爭議,但年僅25歲的生命逝去,著實讓人嘆息。
逝者微博上名為“潘小迷糊”。她微博的更新日期永遠定格在4月1日18:33。最近的微博中,她不止一次透露自己“很累”。4月1日,她發(fā)了一條“白細胞一千八是神馬概念……”的微博——該條微博目前已轉發(fā)超過千次;更早的微博顯示,她的作息非常不規(guī)律,在3月23日凌晨2:40,她還通過短信發(fā)了一條微博:“晚上的上海好亮……要找個能看到星星的地方度假~”3月23日并不是節(jié)假日,她在整個城市都進入睡眠時依然沒有休息,也許是身體不好無法入眠,也許是還在加班。
其實,如潘小迷糊一般經常加班且沒有休息日的狀況,正是城市里某些行業(yè)的員工經常遇到的,包括投資銀行業(yè)、咨詢、律師和會計師事務所的白領們。別看在這些頂級寫字樓里辦公的人衣著光鮮亮麗,出入高檔場所,但這些高等服務業(yè)一樣充滿艱辛。坊間還流傳著關于“四大”的段子:把女人當男人用,把男人當機器用。
當然,也有人很“理性”地認為:他們進入這個行業(yè)時就應知道今后的工作情況,這是他們自己選擇的,怨不得。況且,其薪資也體現了風險溢價,也算是對額外艱辛的補償。當很多畢業(yè)生都為找不到工作煩惱,這些收入高于普通行業(yè)的從業(yè)者應為自己的狀態(tài)而慶幸。這么多人都加班,但每年類似的悲劇極少,因此,社會大可不必為此過于擔心。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以“四大”為代表的現代高端服務業(yè)中,加班逐漸成為常態(tài),而非不得不采取的例外措施。為什么要加班,而不是通過上班8小時來解決工作事務?恐怕這才是問題癥結。現代服務業(yè)區(qū)別于傳統制造業(yè)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以工作時間為提供服務的單位,每個項目都有明確時限。好的機構,往往意味著項目更多。用人單位出于成本或其他因素考慮,其所擁有的工作人員往往少于項目所需的人員。當客戶任務非常急迫,且沒有其他更多人手跟進時,加班就成為了白領無奈的選擇。
當用人單位發(fā)現不必增加新的員工就能完成任務時,加班就正常化了。盡管在《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等法律中對加班也有規(guī)定,如《勞動合同法》第31條規(guī)定:“用人單位應當嚴格執(zhí)行勞動定額標準,不得強迫或者變相強迫勞動者加班?!毕嚓P行政法規(guī)也規(guī)定每月加班時間不得多于36小時。我們認為,加大工作量而不延長工作時間的做法,就是某種形式的“強迫勞動者加班”。這種情況在“四大”等服務業(yè)中普遍存在。但在目前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情況下,勞動者往往不敢向用人單位提出此種抗議,往往只能以接受加班費了事。
在卓別林的《摩登時代》中,資本在無休無止地壓榨,連工人吃飯時間都要剝奪,發(fā)明吃飯機器讓工人吃飯時能騰出手腳繼續(xù)干活……當今蔓延于“四大”等行業(yè)的加班文化,其原理也如出一轍:都是用更少投入獲得更多收入。在工作齒輪中連軸轉的人們,該反思自己的處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