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已故深圳“愛心大使”叢飛遺孀邢丹遇害案告破:三個90后少年,用小石塊和混凝土塊向高速公路上的過往汽車投擲取樂,其中林某健擲出的一混凝土塊擊中受害人邢丹所乘汽車前擋風(fēng)玻璃,致邢丹受傷不治身亡。
叢飛是“感動中國”的“好人”;叢飛和邢丹還有一個未成年的女兒;由于涉及刑事案件,遺體停留時間超過了6小時,邢丹獻(xiàn)出眼球或角膜的心愿也成為永久的遺憾。一切,使得這一起并不復(fù)雜的案件帶上了濃濃的悲劇色彩。
3個少年,平時口碑不好?!俺商煸诖謇锘蝸砘稳?,大家怕他們偷東西”。但到底,之前他們還并沒有做出過什么出格的“大事”,也“沒有案底”??傊麄儾皇恰皦娜恕?;頂多,他們算是有著殘酷青春的邊緣少年。
青春期這個特殊年齡段,最難把握。很多少年在青春期也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但往往,因為有家庭、學(xué)校、老師還攥著風(fēng)箏線,不失時機(jī)地加以干預(yù)、呵護(hù),這些少年飛呀飛呀,便不會飛出錯誤的軌跡,青春期的“問題”,便不會“鑄成大錯”。而青春期的錯誤,常常是帶有某種悲劇色彩的,因為,它也許足以毀掉一個人的一生。
“不是家里條件不好,也不會小學(xué)沒讀完就輟學(xué)”,“讀了書,拿石頭砸車這樣的事情不敢做的”,面對《南方都市報》記者對3個少年的采訪,有村民這樣說。村民的道理很樸素,卻似乎說明了一切。
窮而失學(xué);失學(xué)而無人管束(或管束不當(dāng));便游手好閑,一步一步游離主流而邊緣化。就像斷了線的風(fēng)箏,最終會一頭從天栽下。青春期的特殊年齡,像是一柄雙刃劍,毀了自己的同時,極可能禍及不知道下一個會是誰的無辜他人。這樣的例子,從近年來較為突出的青少年犯罪的多發(fā)和殘忍性可見一斑。
青春期是叛逆的、奔放的,甚至帶有一種“破壞”的狂野。如果能有親人、老師、社會愛的沐浴,能有他們長者目光的關(guān)注,青春期的叛逆不會扭曲到這樣“殘酷”的程度——拿石塊砸高速通行的汽車取樂,可能會有不計后果的不學(xué)、無知,但同時包含其中的不顧他人感受、他人生死的殘忍與自私更是何等可怕。
青春期是懵懂的。一個青春期的少年,往往無法看懂世界看懂愛,也因此無法完全、理性地把握自己。這個特殊的階段,可能需要“放養(yǎng)”,但決不是“放棄”(或像本案少年的父親只倚重“打壓”)。我不知道這個世界的無數(shù)角落還有多少這樣的邊緣少年?但我真的希望:對每一個這樣的少年,都有一根似緊似松的,能幫他們攥住“青春期”命運(yùn)的那根“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