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導的“逆反”可以理解但嫌消極
www.fjnet.cn?2012-07-19 08:43? 李芷若?來源:廣州日報 我來說兩句
解決大學行政化的聲音一直十分響亮。大學和社會的改革,也需要更多人勇敢地站出來,用有建設性的聲音和行動推動它進步。 南開大學長江學者李衛(wèi)東教授,因為對學校要求博士生必須發(fā)表論文才能畢業(yè)的制度不滿,扣留著與學生合作的論文,不予發(fā)表。此舉導致其門下多名博士生拖延良久不能畢業(yè),以至于影響學術前途。 高校將畢業(yè)與論文掛鉤的規(guī)定,一直都有聲音表示不滿,李教授并非第一個。但是,老師覺得制度不合理,大可以停招博士生,像著名畫家陳丹青,因為不滿相關的招生、培養(yǎng)制度,毅然從清華大學辭職;中科大原校長朱清時院士,干脆就自己組建一所明言“不頒發(fā)文憑”的大學。既然招了博士生,又用學生的前途作為“武器”來“抗爭”,就顯得不那么厚道了。至少,從抗爭方式上講,陳丹青的做法比起李教授的行為,顯得更為積極和主動。 當然,我們不能苛責李教授太多,因為事件的源頭,正是受人詬病的博士培養(yǎng)制度。發(fā)達國家大學采用的極具權威性的“同行評議制度”,在我國卻必須讓位于論文數(shù)量、發(fā)表級別。何止是博士,在大學擴招的今天,大量碩士、博士、中青年教師,為了畢業(yè)、評職稱,必須發(fā)表相當數(shù)量和級別的論文。這也就造成我國論文數(shù)量全球第一,論文引用率等質量指標卻排在一百名之外的尷尬局面。錢鐘書先生說:“大抵學問乃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yǎng)之事?!睙釤狒[鬧的論文數(shù)量,凸顯出中國學界缺乏“素心人”的事實。 以量化的論文來衡量學生乃至衡量教師的水準,亦是中國大學行政化弊端的體現(xiàn)。行政部門掌握著分配學術資金等重要資源的權力,需要對學術水準進行評估。這是世界通行的慣例。但是,我國的不少行政部門既缺乏對學術的尊崇之心、衡量學生和教師的能力,又不能信任同行評議等學界標準,于是采取量化的手段來進行評判。學術領域的行政體系能量無邊而又自成一體,學者無力抗衡、無從置喙。 學術界不能進行自我評判,需要服從于行政部門的命令和要求,這離陳寅恪先生所言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相去太遠。不獨立自由的學術,缺乏進行自身優(yōu)勝劣汰的能力。學術無尊嚴則學者無尊嚴。眾所周知,大學既是教書育人、傳承人文精神的地方,也是社會創(chuàng)新思想、創(chuàng)造性發(fā)明發(fā)現(xiàn)的源頭。可以說,大學的弊病,既是社會時代弊病的體現(xiàn),也加劇了社會和時代的問題。這也是社會大眾關心大學問題的根源所在。 想要學術獨立,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讓學術的歸學術,行政的歸行政。學術共同體能夠依照學術規(guī)范、科學規(guī)律來做好研究,評議同行的成果,頒發(fā)相應的學位和榮譽;行政部門則做好輔助性的工作和服務。這是最合理、最自然的狀況,卻成了當今大學的奢侈理想。 從大眾媒體到普通大學教師再到院士,解決大學行政化的聲音一直十分響亮。但是,多年來沉積的惰性,行政力量的強勢,加上既得利益者的阻撓,使得大學改革舉步維艱,也令每一位敢于站出來發(fā)出不同聲音的學者都顯得十分珍貴。不過,我們更推崇陳丹青的膽識和朱清時的積極進取,不敢茍同李衛(wèi)東教授的消極做法。 大學和社會的改革,也需要更多人勇敢地站出來,用有建設性的聲音和行動推動它進步。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25]風流博導“翻船”是記警鐘
- [ 02-28]“博導”頭銜下崗,讓導師制上崗
- [ 01-21]跳樓要的不是畢業(yè)證,是博導的良心!
- [ 01-01]博導讀博折射人才標準誤區(qū)
- [ 08-21]七旬博導“潛規(guī)則”不應草草收場
- [ 08-18]“博導性丑聞”讓恥感無處安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