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展與回歸:教育家辦學
www.fjnet.cn?2012-08-06 07:09? ?來源:科技日報 我來說兩句
最近,數(shù)條有關大學校長的新聞引起了輿論的群體性狂歡,“大學校長”一詞似乎被妖魔化,讓原本應該德才兼?zhèn)涫鼙娙司把龅拇髮W校長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 大學校長緣何淪為了公眾的“娛樂談資”?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校長們自身的問題,也有教育體制的弊端帶來的一系列影響。今天,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大學校長,需要什么樣的大學,這一永恒話題再次被推向風口浪尖。 大學是社會的精神文化中心,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知識陣地,大學校長是掌管一所大學的舵手,其治學理念直接影響大學發(fā)展的方向。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大學在中國已走過百年,在其產生之初就達到過一定的高度,再回首,正是當時的大學校長用人格魅力影響了一個時代。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時的辦學方針,在大學領導體制上,他第一次實行民主辦校、教授治校,鼓勵學術研究,提倡社團活動。大學,本就是塑造完善個人,致力真正學術的地方,教授和學生都應為追求真理而孜孜不倦,在這個過程中,學術自由和教育獨立是基本保障。正是這種治學精神,使得蔡元培領導的北大為現(xiàn)代中國大學教育樹立了一個嶄新的楷模,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中國高等教育的新局面,奠定了20世紀前半葉中國大學的基本面貌。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在陳獨秀等學者的熱情倡導下,青年學生掀起了追求民主、科學的浪潮,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演繹了中國的文藝復興。 在風雨飄搖的戰(zhàn)亂年代,北大也曾一度卷入革命活動和學生運動的漩渦,此時的北大校長正是蔡元培的學生蔣夢麟,他把握著北大之舵,針對學生“紀律馳,群治馳”的特點,致力于“整飭紀律,發(fā)展群治,以補本校之不足”,使得北大的教學和科研在亂世中穩(wěn)步上升,回歸學術。有學者曾經拿到若干30年代老北大的課程表及教學規(guī)劃,比照一番,得出“令我輩后學汗顏不已”的評價。 大學須具有獨立之精神,學生才能具有獨立之人格,不論是救亡圖存的昨天,還是和平發(fā)展的今天,大學精神的本質都不會改變。 知識分子為了更好地參與社會,就必須首先使自己的人格獨立于社會。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并為自己的一切言行負責,應是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所學之根本。在時局動蕩的年代,蔡元培、竺可楨這些大學校長們,曾經用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治學理念捍衛(wèi)了大學精神,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熱血青年。那么在和平年代,在盛世太平的今天,我們的大學獨立發(fā)展具備良好的土壤,我們的大學校長們應結合當下,將這些偉大教育家的先進理念發(fā)揚,延續(xù)。 前不久,北京師范大學新任校長董奇在全校干部教師大會上承諾,將把百分之百的精力用于學校管理,要用“整個的心”去做“整個的校長”。他做出“不申報新科研課題、不招新的研究生、不申報任何教學科研獎、個人不申報院士”的“四不”承諾,是繼湖南大學校長趙躍宇去年上任后“兩不”(在任期內不申報新科研課題、不新帶研究生)承諾的進一步發(fā)展。若要為此舉鼓掌叫好,可能還言之尚早,但至少我們可以持觀望態(tài)度,畢竟這是我們的大學校長們思變的一個良好開端。 溫家寶總理曾明確提出教育行政化的傾向需要改變,多次強調應讓教育家來辦學。教育部部長袁貴仁也多次表態(tài),要逐漸改變政府對學校的管理,厘清校長一職的影響力邊界?;蛟S,當今這些大學校長的承諾,標志著我們的大學管理制度改革,向前邁出了艱難的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