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復興指數(shù)”的研究確實很業(yè)余
www.fjnet.cn?2012-08-07 10:14? 潘洪其?來源:廣州日報 我來說兩句
國家發(fā)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fā)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日前透露,根據(jù)他主持完成的一個測算結果,2005年中華民族復興指數(shù)為0.4644,即已完成46%的復興任務,2010年民族復興指數(shù)為0.6274,已完成62%的復興任務,復興進程明顯加快。針對質疑,楊宜勇回應稱,研究報告沒花國家一分錢,純屬“業(yè)余愛好”。 楊宜勇等人將2005年、2010年兩年的民族復興指數(shù)精確到萬分之一,這種對民族復興的另類理解和數(shù)字化測算,超出了常情常理的范圍。楊宜勇說,如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個目標,它就是可量化的,如果它不是一個目標,就不可以量化,將來也無從檢驗。言下之意,所有的目標都是可以量化的。將能否量化作為衡量一個目標是否成立、是否有意義的重要指標甚至唯一指標,這種研究思路未免太簡單、太偏狹了。 問題的關鍵還在于,即便要對民族復興進程進行量化研究,如何設定完備的指標體系,如何評判各項大小指標的得分,如何進行合理的得分比對和權重考量,都需要客觀、負責任的研究態(tài)度和科學的研究方法。這不是幾個研究人員通過搜集、整理有關部門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資料就能完成的工作,而至少需要組建一個相當規(guī)模的研究團隊,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分析和嚴肅認真的綜合研究,才可望得出實事求是而令人信服的結論。 從新聞報道細節(jié)觀之,難免會讓人懷疑,這個課題更多像是一項“學術政績工程”。不料,楊宜勇稱課題沒花國家一分錢,純屬“業(yè)余愛好”。該說法或許有助于洗去“學術政績工程”嫌疑,但卻進一步暴露了“民族復興指數(shù)”項目的“業(yè)余水平”,令其權威性和公信力大打折扣。 無論是由國家支持的重大研究課題,還是由財政供養(yǎng)的專家、研究者出于“業(yè)余愛好”從事的調查研究,只要研究內容涉及國計民生和公共利益,研究者都應當具有高度的學術獨立性和社會責任感,既要避免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被其他因素操縱利用,也要力戒脫離實際、高高在上,避免研究結果與公眾的實際感受格格不入。 如果專家、研究者的研究結論或調查結果一而再、再而三超越公眾的理解和感受限度,比如草率宣稱再過5年8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大功告成,或者調查顯示目前全國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積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為36平方米,那么,專家、研究者的確需要認真反省一下:自己拿著一把無所不能的尺子對世間萬物進行“量化”,是否陷入了“理性自負”的泥潭?憑著幾個似是而非的數(shù)據(jù),就煞有介事地認定老百姓已經高度富足幸福,是不是一種可怕的“傲慢與偏見”?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8-07]“民族復興62%”,警惕把理想庸俗化
- [ 08-07]62%的復興指數(shù),怎么得出的?
- [ 08-06]“復興已完成62%”的虛妄
- [ 08-03]專家稱,中華民族復興任務2010年已完成62%
- [ 04-20]俄羅斯急切加入亞洲大博弈 欲借經濟實現(xiàn)復興
- [ 01-12]探訪閩劇之鄉(xiāng)最后的“鬧臺” 傳統(tǒng)的音樂要復興
- [ 12-23]解讀北非伊斯蘭政黨崛起現(xiàn)象
- [ 12-13]敘利亞舉行首次允許反對派參加的地方議會選舉 42889人參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