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面臨親屬稱謂尷尬 "七姑八姨"時代漸遠
www.fjnet.cn?2012-09-20 18:09? ?來源:華商晨報 我來說兩句
考試后有孩子們發(fā)帖攻擊出題者“題出的太偏,超出他們的能力范圍”;也有孩子干脆認為“反正都是兄弟姐妹,分那么清干嘛,考題真的很無聊”。 “獨生子女堂表不分,家庭結構和家庭成員簡單的必然結果?!庇锌忌议L發(fā)帖表達觀點。 稱謂“消失”和逐漸“淡漠”的親戚觀念 “獨生子女語境中傳統(tǒng)親屬稱謂的消失,必然引起親戚觀念的淡漠。”著名文化學者袁庭棟這樣認為。 袁庭棟介紹,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每個人在家族或家庭關系中的位置有長幼、高低、尊卑的區(qū)別。要保持家庭的和諧有序,最初的表象性手段,就是家族中親屬稱謂的規(guī)定。中國傳統(tǒng)家庭中親屬稱謂所表現(xiàn)的中心內容,更多的是一種家內等級關系,因此,通常有長幼、尊卑、親疏之別,古人強調的名不正則言不順,可以理解為有了“什么樣的稱謂,才能做什么事,說什么話”。一旦親屬稱謂出現(xiàn)斷裂殘缺,傳統(tǒng)的家庭倫理秩序必然受到沖擊。 “從大方面講,稱謂是文化的一部分,稱謂消失將影響到文化的價值,從小的方面講,不懂稱謂,亂稱謂,是沒文化、不尊重人的表現(xiàn),稱謂上的混亂是不受歡迎的?!痹澱f。 家住沈陽市大東區(qū)邊墻小區(qū)的楊澤明今年29歲,是家里的獨生子,他的兒子今年2歲,每到過年,他既興奮,又“恐懼”。 “20多口人,看著就迷糊,每次都搞錯稱呼,為這事,有幾個特別講究的長輩常罰我喝酒,還善意地批評我‘大學畢業(yè)生,應該會排輩,要不讓人家笑話’”。楊澤明說。排輩成了他每年春節(jié)期間最大的“心理障礙”,過年像“過關”。 楊澤明的家庭結構是典型的中國式家庭:祖父祖母健在,家里四世同堂。爺爺奶奶有三個孩子:姑姑排行老大,大爺排老二,他爸爸是老三;姑姑家兩個孩子,一個是表哥,一個是表姐;表哥尚未成家,表姐有了獨生女兒;大爺家有個堂弟,也有個獨生女兒;姥姥姥爺四個孩子,分別是大舅二舅,媽媽是老三,還有個老姨。大舅家有一個表哥,至今未婚,二舅家兩個表哥,未婚,老姨家一個表妹,已婚,有一獨生子。 除此之外,楊澤明的爺爺哥兄弟三人,爺爺排行老二,奶奶姊妹四個,三個健在,姥爺兄弟三人,姥姥姊妹三人,這些長輩和他們的晚輩又都有著跟楊澤明相似的家庭結構。 “看著誰都眼熟又陌生,又都叫不準?!睏顫擅髡f。他承認平時親戚走動少,自然就生疏。為了避免尷尬,每次走親戚前,他都要和父母商量好,由父母挨個“引薦”,在父母開口前,他先是以傻笑做等待;到了老丈人家,他使用的招數(shù)是“媳婦兒叫啥我叫啥”,由于媳婦兒也是獨生女,也經常出錯活卡殼。 楊澤明和親戚生疏不足為怪,他是我國兩億多流動人口中的一員:上大學在湖北,畢業(yè)后天南地北的找了一段工作,現(xiàn)在工作長期駐外,一年中只能回家一兩次。 袁庭棟認為,商品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流動人口群體的增加,不但從結構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親戚關系,更從觀念上動搖了中國人的親戚觀念。加速了獨生子女對親屬關系的淡漠過程。傳統(tǒng)親屬稱謂在獨生子女語境中消失,引發(fā)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尤其在家庭倫理方面最為突出。 楊澤明雖然有堂兄弟、表哥表姐,但彼此聯(lián)系并不多,跟他們也沒多少親近感,他會偶爾和同輩們在網上聊天,但網絡不能替代現(xiàn)實。有幾次他張羅兄弟姐妹們聚會,但有的說工作忙來不了,后來他干脆也不張羅了,因為他也忙。 “小說上經常描寫哥哥摟著弟弟一起溜達,一起淘氣,弟弟做錯事,要挨哥哥收拾,但我沒哥哥,也沒弟弟,自然沒那種感覺,也不知道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應該不錯吧?”楊澤明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詞語形容自己的感受。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