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檢討”報告的另一面
www.fjnet.cn?2012-12-22 07:55? 費 雪?來源:廣州日報 我來說兩句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期再度陷入輿論漩渦。根據媒體報道,IMF內設機構獨立評估辦公室12月19日發(fā)布一份報告,指出IMF研究部門在美國等主要出資國所施加的壓力下,過分強調高額外匯儲備的風險,并且不能有力說明過度外匯儲備為何會對國際貨幣體系造成重大風險。 這一言論引起軒然大波,甚至被有的媒體引申為“IMF自檢報告重擊美國陰謀”、“在美國慫恿下頻繁挑錯中國”等。 最近十來年,伴隨著中國等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的崛起,這些國家積累了高額的外匯儲備,數量翻了好幾倍,僅僅中國當前就擁有超過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另一方面,IMF從2009年開始,就多次關注新興經濟體的高額外匯儲備并不時發(fā)出警告,并且采取了新標準評估新興市場外匯儲備的規(guī)模是否合適。這客觀上授予了不少發(fā)達國家對于新興市場的指責“口實”,可借此對這些國家的外匯政策施加壓力。 也正因此,獨立評估辦公室呼吁,IMF人士應將注意力放在造成不穩(wěn)定性的根本原因上,而非儲備數量這類表面現象上。這一表態(tài)意義微妙,一方面是對于發(fā)達經濟體多年來指責中國等新興經濟體造成國際失衡原因的一個有力抗辯;另一方面也表明過去以發(fā)達經濟體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利益為主流的國際機構近年的變化,他們需要在發(fā)達經濟體以及新興經濟體之間重新找回平衡感,這從去年卡恩離任之后的IMF總裁競選一波三折可見一斑,而中國的朱民、墨西哥央行行長奧古斯丁·卡斯滕斯等人的崛起正是新興經濟體謀求話語權的表現。 應該如何看待這一份報告?首先,IMF從2009年才開始強調多余儲備問題,并非長久傳統,報告抱怨的是應該更多研究造成不平衡的根源,而不是表面現象,這一點值得肯定,也表明IMF不再囿于過去的路徑;其次,關于外匯儲備評估的方法論問題,這方面的研究的確與IMF內部理念一致,也就是新古典主義,但新古典主義本來就是學院派經濟學家接受的訓練主流,恐怕難以直接說是美國國家利益的代表。我們不得不承認經濟學理論的非現實性,尤其是在不斷變化的經濟現象中遭遇的挑戰(zhàn)。這的確是個問題,但這需要學術界的努力,而不是簡單以陰謀論之。 最后,這一報告事件,事實上也將新興經濟體的話語權問題攤上臺面。如果說過去是由出資額等硬性指標變化而帶來話語權上升,如今則是相對軟性的理念方面的微妙傾斜。大國的崛起,總會改變世界既有格局,也必然遭遇很多挑戰(zhàn),諸多誤解以及誤會應該被視為理所當然,應該以更淡然、鎮(zhèn)定的姿態(tài)面對。 回頭來看,我們也應該反思、評估外匯儲備的作用。固然,“不差錢”總比“差錢”好,以中國為例,有如此之高的外匯儲備往往成為一枚重要棋子以及安全防線,尤其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中比起很多深陷主權債務危機的國家悠哉不少;但反過來看,外匯儲備也是一個燙手山芋,一方面外匯儲備因為其資產特性,不能直接投資國內,另一方面在全球經濟不振的情況下,如何保持外匯儲備的保值增值就是一個極大問題。更進一步,中國高額外匯儲備事實對于改進國內民生作用不大,其積累過程也部分可以解釋為用國內生產力補貼國外消費者,其間吃虧的還說不準是老外還是自己人。 費雪(財經評論員)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20]外匯管制致中國外儲高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