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作風,請先改改“門風”
www.fjnet.cn?2013-02-21 08:37? 趙 懂?來源:光明日報 我來說兩句
據(jù)媒體近日報道,農(nóng)民吳某因沒有享受到失地農(nóng)民的相關優(yōu)惠政策,到縣政府反映情況,保安見其披著舊棉袍、推著自行車,以“政府只管大事,不管小事”為由,拒絕讓其入內(nèi),不論老吳如何哀求都沒用。最終,老吳只好悵然地望了望那幢高樓,騎著車離開。 現(xiàn)在,一些基層政府機關的辦公場地像銅墻鐵壁,固若金湯而“神圣不可侵犯”,讓人不禁想起封建時代的“紫禁城”“衙門禁地”。對許多老百姓來說,到政府機關辦事,本來就有畏難情緒,再遇上強悍的“門神”刁難呵斥,就更是難于上青天了。 豪華的政府大樓,已經(jīng)讓群眾望而卻步,森嚴的門禁更是把群眾拒之門外。這種衙門作風,怠慢了老百姓,損害了政府為民服務的形象,破壞了黨群、干群關系,背離了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人民政府的大門不讓人民進,反映了一些基層政府干部認識不清,沒有真正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內(nèi)省于心、外化于行。一門之隔也凸顯了某些基層政府對自己的工作成效底氣不足,說到底是實際工作不到位,而且缺乏為人民群眾解決困難和問題的勇氣。長此以往,只會讓干部和群眾的關系變得冷淡、變得陌生、變得隔閡,不經(jīng)意之間埋下隱患。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不斷出臺規(guī)定、禁令,旨在改進政府機關工作作風、密切聯(lián)系群眾。人民政府的大門向人民開,領導干部作為“社會的負責任的勤務員”,就是要直面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并予以積極妥善的解決。領導干部不僅要“走出去”,俯下身子、放下身段、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疾苦,也要主動把群眾“請進來”,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深入了解群眾的需求,解決群眾的工作和生活困難。 毛澤東同志曾經(jīng)形象地把共產(chǎn)黨人比作種子,把人民比作土地,強調我們黨只有同人民結合起來,才能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一味堵截或者躲避,這種領導干部心中怎么會有群眾,怎么會和群眾打成一片?情系人民,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為群眾排憂解難的干部才是好干部。而改進工作作風,請先改改“門風”。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2-05]改作風的“加”與“減”
- [ 02-01]立竿見影的“改作風”似有可疑
- [ 12-13]改文風是基層改作風的第一步
- [ 12-05]“改作風”中央帶頭,愿推及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