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研究生之死 有一種毒藥叫成功
www.fjnet.cn?2013-04-17 10:48? 張衛(wèi)斌?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復旦醫(yī)學院研究生黃洋被人投毒致死。4月16日,上海公安局文保分局向記者證實,黃洋同寢室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4月13日被警方帶走,現已被刑事拘留,其作案動機仍在調查。黃洋和涉嫌投毒者林某均為復旦大學醫(yī)學院在讀研究生。(4月17日現代快報) 據報道,以同屆分數第一的成績剛剛考取五官科方向博士研究生的黃洋,父母都是下崗職工,家庭經濟困難。黃洋整個大學和研究生期間的費用都是自己掙的。2010年,黃洋曾跟隨復旦慈善社團“圓夢墨脫”前往西藏墨脫為當地小學支教。品學兼優(yōu)的復旦研究生黃洋的離去,讓人感到悲傷。同室操戈的林某手段之惡劣,讓人憤慨。 高校惡性傷害事件,復旦研究生之死不是第一例。早在1994年,清華大學女大學生朱令鉈中毒,懷疑同宿舍同學投毒,至今未結案;2004年,云南大學學生馬加爵因為和室友打牌口角,新生不滿將舍友及相關同學殘忍殺害;2007年,中國礦業(yè)大學學生常某與同學關系緊張,向同學水杯中投毒,導致3名同學中毒。 同窗之情本是這世上最純潔的友情之一。同室操戈的背后有著怎樣的原因?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邱建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投毒者林某是中國最優(yōu)秀高等學府的頂尖人才,“只不過過于追求成果、效率,忽視了人和人之間最基本的情感互動交流。”邱建新教授的這番話,一語道破天機。 復旦大學研究生之死,暴露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問題,整個社會對“成功”的如癡如狂也難辭其咎。當下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普遍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特別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顯得空泛無力,甚至缺失。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各種媒體上和影視作品中,到處充斥著虛榮、享樂、拜金的幻象,“功成”為第一價值尺度。有些不負責任的媒體喪失了應有的道德底線,宣揚“不擇手段地出名就是牛逼”的反道德價值觀,少數老師甚至在課堂上公開對學生宣揚“不成功不要來見我”的所謂成功哲學?!缎轮芸吩洶l(fā)出這樣的感慨:這是一個物質豐盛、詩意寡淡的時代,一個盛產億萬富翁、欠缺生活家的時代,一個“有一種毒藥叫成功”、而人人飲鴆止渴的時代,一個集體沉迷于高速工作、功利社交、名牌消費的時代。 扭曲的價值觀甚囂塵上,無時無刻不在毒害著年輕人,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全社會高度重視和共同努力。 復旦研究生投毒悲劇中的雙方其實都是受害者,某種程度上都值得同情。同情之余,全社會都要深刻反思: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有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有沒有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給予他們必要的關心,給予他們必要的免疫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當務之急,必須扭轉當前整個社會普遍存在的重智育輕德育的不良現象,讓教育回歸求真育人的本真。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4-17]復旦遭投毒學生最后15天 神秘短信確定毒源
- [ 04-17]復旦學生遭投毒身亡:傳受害人系被“無辜誤傷”
- [ 04-17]復旦遭投毒學生最后15天回放:入院按胃腸炎治療
- [ 04-17]別復旦大學疑遭室友投毒研究生不治身亡
- [ 04-17]復旦被投毒研究生離世 曾感覺飲水機水味不對
- [ 04-17]復旦投毒事件嫌犯被刑拘 同窗好友自發(fā)“送別”
- [ 04-17]復旦投毒案,當以朱令案為鑒
- [ 04-17]復旦被投毒研究生離世 曾感覺飲水機水味不對
- [ 04-17]復旦“投毒”疑案提醒關注寢室關系
- [ 04-17]復旦投毒案的痛與惑
- [ 03-30]評職稱不拼論文,不妨學學復旦
- [ 03-29]復旦“評職稱看代表作”值得期待
- [ 09-04]復旦校長開學典禮發(fā)言為啥引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