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官員考核的指標主義
www.fjnet.cn?2013-05-09 09:23? 肖 暢?來源:長江日報 我來說兩句
多地信訪系統(tǒng)官員向媒體確認,自今年3月至今,暫未收到國家信訪局關于各地方“非正常上訪”人次數(shù)的排名表。是否將永久取消這一排名表,目前尚不知情,但目前已有部分地方開始取消了信訪考核與排名。 《信訪條例》規(guī)定,信訪工作中的失職、瀆職行為將在一定范圍通報,相關工作要納入績效考核體系。但在實際操作中,通報與考核,變成簡單的“信訪排名”,各地考核的努力方向就是保證排名不靠前,盡力避免“信訪大戶”的帽子,于是,“非正常上訪”人次數(shù)成為最重要的考核指標。 與任何考核一樣,信訪考核的目的是確保信訪工作有壓力、動力,以真正體現(xiàn)信訪制度的用意。但目前來看,這種考核已成指標主義,壓力、動力是出來了,不過是反方向的,現(xiàn)在各地在減小上訪人數(shù)上都用足了工夫,“截訪”熱情高過了“接訪”。據(jù)報道,湖南光花在“上訪媽媽”唐慧身上的公共財政已達到上百萬元,可見動力多么充足。 不獨信訪如此,指標主義的考核普遍存在。以指標為中心,方便了結果管理——指標就是量化的結果,即如上訪人數(shù)。指標主義誠然會提高行政命令的效率,但某種意義上,也是傳達任務、施加壓力、結果管理的工具。圍繞考核,官員升遷、為地方爭取資源等等,都受影響,利益實實在在,考核看重什么指標,當然要力所能及做大這一指標。飽受詬病的GDP主義正是如此,人人都知道GDP不等于發(fā)展質量,但大投資、大項目總是備受青睞。 也不能簡單責怪為指標而奔命的官員。工作任務自上而下分配了,就要傾力完成,級別越往下,越顯出聽命者的角色。一些上下級關系較多體現(xiàn)指揮與被指揮、命令與服從的關系,較少體現(xiàn)合作、對話的關系,下級沒有自主發(fā)揮的空間。長期的行政習慣,讓一些官員學會只對上負責,對待民意則缺乏重視,一些地方在考核設計中確實引入了民意評價因素,但往往也是走了形、變了味。 政府依層級設置,或者負責宏觀決策,或者負責細分決策、具體跟進、執(zhí)行落地,本質上是一個分工合作的關系,需要各司其職。行政治理,一地有一地的情況,一個崗位有一個崗位的特殊性。中央政策到了省,到了市、區(qū)、縣,都要考慮如何落地;上級往下交代的任務,面臨具體情況,也需要靈活應對。總之,原則上不逾矩,執(zhí)行上要有具體的發(fā)揮。在這個意義上,考核不應只是敦促某種簡單、量化的結果出現(xiàn)。但指標主義考核所體現(xiàn)的,正是原則變得很靈活,追求單一結果、單一指標則是不打折扣的,行政分工變成授命、聽命的關系,考核變成向結果施壓。 地方治理良序運轉,政治生態(tài)健康,信訪人數(shù)客觀上會減少。但是,簡單粗暴的截訪,把維穩(wěn)做成技術活,甚至搞培訓班,變相設立截訪站點,同樣也會減少信訪人數(shù)。一個注重過程,一個只看結果,但都把指標當成了決定因素,正是各級政府之間真實存在的關系——地方政府到底是只負責結果的執(zhí)行者,還是通過下達的政策、分配的資源去為一方謀利益?這無法用指標區(qū)分開來,卻也是更深層次的考核。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09]取消信訪排名,讓信訪走向法治
- [ 09-09]信訪官員斥記者“制造矛盾”的底氣何來
- [ 09-09]呼和浩特市信訪局官員拒絕受訪
- [ 04-27]寬松信訪環(huán)境是一項可喜進步
- [ 04-27]寬松信訪環(huán)境是一項可喜進步
- [ 04-26]刪“自殘式信訪” 立法矯正應成常態(tài)
- [ 01-27]總理接訪促建信訪解決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