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自殺免責書”不必一棍子打死
www.fjnet.cn?2013-09-17 11:04? 林 蕭?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15日,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5000多名新生完成報到,他們踏入校園的第一件事,就是與校方簽訂《學生管理與學生自律協(xié)議書》。協(xié)議書明確:“學生本人對自殺、自傷引起的后果承擔責任”。(9月16日《南方日報》)??XML:NAMESPACE> 大學新生剛踏入高校報道,迎接他們的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一份看起來有些冰冷的“自殺免責書”,對于熱衷于喜慶熱鬧的中國人來說,這種做法似乎有些欠妥。不過,在我看來,入大學簽訂自殺協(xié)議,完全不必一棍子打死,大學第一課讓學生直面生死拷問,由此讓學生思考生命的價值,未嘗不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近年來,各地高校學生自殺的新聞屢見不鮮。學生作為在校群體,與社會接觸面并不廣,卻動輒選擇輕生,一方面折射出社會環(huán)境的復雜性已向高校滲透,另一方面直指當前學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在各方壓力之下,學生的情緒無法得到宣泄,于是做出過激行為,在此過程中,倘若能有渠道獲得幫助與心理治療,學生自殺概率必能大大降低。在國外的許多中小學,生命教育常常作為學生入學的第一課,死亡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形式,名為談“死”,實則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念。以美國為例,據《今日美國》報對美國70所大學2.6萬名大學生的網上調查顯示,在15010名平均年齡22歲的在校生中,55%想過自殺;8%曾做過自殺嘗試。盡管如此,這些學生的自殺的念頭轉瞬即逝,主要源于生命教育的開展已讓學生學會排遣壓力,進而以積極態(tài)度面對生活。 反觀中國的學校教育,生命教育課程基本處于空白狀態(tài),中小學大多被應試教育占據,大學教育雖然不再有升學壓力,但真正教育學生什么卻還是以課本知識為主,學生在此種氛圍里除了確保考試及格外,并無多大的學習動力,戀愛由此成為不少大學生的“主修課”。在一些高校明文禁止學生戀愛的語境下,大學開設心理診療幫助學生平穩(wěn)度過青春期已是一種奢望,即使在一些開設心理診療的高校,對生命教育的專業(yè)知識也嚴重匱乏,一旦學生產生過激行為,最終結果大多是走上不歸路。 作為高校新生,大多是成年人,對于生命原本就應該自己負責,而不是簡單選擇自殺逃避。從這個角度說,東莞高校要求新生簽“自殺免責書”,實際上也給學生敲響生命警鐘,只不過簡單以“自殺免責”面對學生和家長,有些混為一談,讓人較難從情感上接受。因為即便學生在校自殺,無論從法律還是情理上,學校都需多少為此擔責。東莞高校與其讓學生簽署類似“死亡提示”的協(xié)議書,不如以此為契機開展生命教育,讓學生從直面生死上升到認識生死,進而學會如何追求生命的價值,這其實也是整個中國高校的軟肋,值得一試。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9-17]高校“自殺免責書”成不了免責牌
- [ 09-17]自欺欺人的“自殺免責書”
- [ 09-17]自殺免責?無效!
- [ 09-17]“自殺免責”開學第一課?
- [ 09-16]廣東一高校要求新生簽協(xié)議:自殺自傷自己擔責
- [ 09-16]廣東東莞理工城市學院要求新生簽“自殺免責書”
- [ 09-15]工傷致殘獲賠30萬元 湖北男子追討未果自殺身亡
- [ 09-13]韓國青年自殺率為何如此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