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須多些“O替×”的思維
www.fjnet.cn?2013-09-27 18:06? 劉孫恒?來源:東南網(wǎng) 我來說兩句
本學期開始,滬上小學全面啟動小學一、二年級“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滬上部分小學紛紛出臺具體實施措施。日前,一位小學老師反映:新學期,學校規(guī)定老師批改課堂作業(yè)時,不能用“×”,只能用“O”。有教師質(zhì)疑,難道連孩子面對自己錯誤的勇氣也不用培養(yǎng)了?(9月27日《新聞晚報》) 用功利主義的視野來考量,“O替×”的規(guī)定無疑令人無語。不管是“O”抑或“×”,終究只是替換符號罷了。以“O”代替“×”,非但談不上與“減負”有絲毫瓜葛,對于素質(zhì)教育的落實也全然無半點裨益,最后難免會流于形式主義的窠臼。更關鍵的是,這一舉措有給老師增添麻煩之嫌,也有忽視挫折教育之意。那么,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雖然許多人都有類似的想法,部分教師的質(zhì)疑即是最明顯的注腳。但是,我們的思維不能全由功利主義主導,而應走出功利主義的怪圈,辯證的對待這一措施。我們更須意識到,“O替×”背后所凸顯出的符號意義,依舊是值得鼓勵的。 正如那教導處老師所解釋的那樣,“學校制定這個規(guī)定,希望引導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方式,和學生溝通、交流都需要溫和一點”。換言之,此舉也旨在強調(diào),“傳道授業(yè)解惑”并不是單向度的知識灌輸,而是一個教學相長、平等對話的過程。故而,老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應當將學生視為一個平等的主體,多做一些換位思考。 著眼于現(xiàn)實,有多少學校切實踐履了“平等對話”呢?學校的教育,真正能尊重學生權益,顧及學生人格尊嚴的話,何以體罰新聞不止?“綠領巾”、“測智商”等變相歧視的教育方式,又為會何層出不窮呢?家庭教育,亦是如此。不論是“狼爸”、“虎媽”,或是那位“詐死”的媽,都舉著“為孩子好”的大旗,“強迫”孩子努力發(fā)奮。他們在對孩子竭盡苛責之時,又有幾位能夠真正遵循成長的規(guī)律,慮及到了孩子的思想感情呢? 所以說,教育孩子,反而應多些“O替×”的思維。至于由此可能衍生的問題,多是涉及到習慣的改變而已,我們不上綱上線。 |
- 責任編輯:林錦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