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廣東、山東等地,一些地方政府采取施工方墊資、BT項目、合資建設等方式,進行市政和基礎設施建設,但因財力困難等原因拖欠施工方債務,造成部分施工方陷入困境,這些“政府債主”多次討債未果,不得不借高利貸支付農民工工資和債務利息,有的不堪重負瀕臨破產,有的甚至輕生自殺。(8月6日《經濟參考報》) 政府欠債不還當老賴,被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官賴”?!肮儋嚒笔紫仁莻€公信的問題,但政府因財力困難還不上欠款形成的“官賴”,其傷害、背后的問題絕不限于公信力的損失。 作為一種財政現象,“官賴”頻現無疑直指預算軟約束之弊。“官賴”的問題,涉及現行寬口徑的預決算機制以及財政收支的不透明,涉及地方人大對預算審核力度的不夠有效,同樣涉及如何考核和評價政府部門、主政官員的問題。正基于此,治理“官賴”,除了要在政府公信力的構建上加碼,還必須徹徹底底將政府錢袋子管起來,做到量入為出,遏制“新官不理舊賬”思維下的舉債沖動。 但也得看到,這些都是從約束政府財政收支權力的角度講,而“官賴”所造成的傷害,一方面對應著權力的失范,另一方面則對應著政府債主們權利訴求得不到主張的事實。理論上,政府賴賬不還,對普通民眾而言是一個可以在司法范疇解決的問題。但實際中,面對“官賴”,法律救濟要么不在他們的視野之內,要么無法改變政府賴賬不還的事實,司法制衡力量的孱弱昭然若揭。 相較于政府公信的缺失以及預算軟約束,司法救濟機制的缺席無疑更值得正視。法律歷來被視為權利的最后一道防線,“官賴”拒絕還款,訴諸司法并不存在勝訴困難,但對新聞中的走投無路的政府債主們而言,“打贏官司,也很難討回債務,還得罪了領導”,他們對于本應最為有效的權利救濟途徑的拒絕,一方面意味著司法影響力的薄弱,薄弱背后則是政府債主對于審判獨立的不信任,以及司法強制執(zhí)行力度有限的擔憂。 而另一方面,它也折射了人們對于法治缺乏一種可靠的預期——公平的司法,依舊掩蓋不住他們對于“領導”的憂慮。這種憂慮至少說明,權力秩序而非法律秩序,仍然在相當程度上左右著當地的社會生態(tài)。 一個在法律上有理有據的政府債主,卻不愿通過司法途徑來主張訴求,或者即便訴諸司法,也無法改變討不回欠款的事實,這樣的現實比公信之憂和預算失范更值得反省。在法治社會的建設路途上,對權力的約束歸根到底要回歸到法律層面,債主自殺背后司法救濟的缺席,必須通過獨立的審判以及相應的司法改革來及時矯正。只有司法硬起來,政府債主們才能在面對政府部門這樣有著資源優(yōu)勢的強大債務人時,有著以法治名義主張自身權利的自信。這些問題,希望借助正在推行的司法體制改革能給予化解。 |
相關閱讀:
- [ 04-29]法院應有底氣拘留目中無法的“官賴”
- [ 01-20]“官賴”又該如何懲戒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