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小學開學在即,提前拿到課本的家長發(fā)現:新的一年級語文課本刪除了舊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詩,引發(fā)熱議。(8月26日《新聞晨報》) 觀點① 古詩教育應從小開始 上海一年級語文新課本刪去的古詩分別為:《畫》、《草》、《登鸛雀樓》、《尋隱者不遇》、《憫農兩首(其二)》、《夜宿山寺》、《江雪》、《梅花》,都堪稱經典之中的經典。這些古詩語言生動、韻律優(yōu)美,誦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意蘊悠長,理解也并不困難,此次刪除實在可惜。 孔子有云:“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啟發(fā)情志、了解天地人間萬象、交往朋友、怨刺不平為學詩之旨意;其更有“不學詩,無以言”之說。雖然其中的“詩”具體指上古的《詩經》,但也足以說明詩這種文學體裁對于人的教育至關重要。詩是中國傳統(tǒng)文體之大宗,學詩可以培養(yǎng)人的氣質修養(yǎng)、情感靈性、人文精神。誦讀古詩,也是學生接觸傳統(tǒng)文化、古典文學的開端。況且,文化的底蘊和底氣應該從小啟蒙培養(yǎng),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美感熏陶,這亦是古而有之的傳統(tǒng)。很多人會以功利之心評判詩詞對于人的意義,而文化的影響往往是無形的,“詩性教育”重在積累和感悟,文化的接受、美感的體悟也是從小“養(yǎng)”成的。 (劉曉彤) 觀點② 讓語文教育理性回歸 對于孩子來說,雖然能將這些古詩詞背下來,或許含義也能背出來。但是倒背如流也僅僅是在背誦而已。有幾個人能真正在心靈深處理解詩歌的意境?缺少了對意境的理解,也就使古詩文的學習失去了意義。古詩都是文言文,這原本就給理解增加了難度。再加之詩歌是一個高度凝練的表達體裁,很多詩歌還多是隱喻的。這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說,即使倒背如流也沒有多少意義。低年級語文的目的,應該是認識漢字,不應該賦予太多枷鎖。等到孩子長大到對于詩歌有理解能力的時候,再讓他們去學習領悟古詩會收獲更好的效果。 想起《還珠格格》里有點夸張的一幕。一首很好的詩歌,紫薇讀出的是詩情畫意,而小燕子讀出則是“烤鴨的味道”。這是因為小燕子和紫薇的文學涵養(yǎng)不同。同樣的,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秀美的古詩他們讀出的也只是“烤鴨的味道”。一年級語文課本刪除古詩是教育理性的回歸,也符合了孩子的心理年齡。 (郭元鵬) |
相關閱讀:
- [ 08-27]“古詩退出課本”且慢擔憂
- [ 08-27]古詩一刀切是語文教育的“偏科”
- [ 08-27]語文“瘦身”從古詩開始?
- [ 06-25]余秋雨大師與古詩版滿分作文
- [ 06-02]胡錦濤引用古詩顯示對兩岸關系有信心
- [ 09-19]“古詩”課鈴到底有多“靈”?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