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20150806/7ce9d3f7b773172d7bed09.jpg)
生存訓練組成員小武晚上在南后街推薦家電維修(圖片來源:東快網(wǎng))
近日,福建福州市某賓館一個標準間客房住了十來個人,每天早出晚歸、形跡可疑,引發(fā)其他房客質疑。原來,這十名山西師范大學大一的學生,千里迢迢來榕,正進行一場生存體驗。這群“95后”各帶20元現(xiàn)金,要在福州生活15天。他們中,不乏家境優(yōu)越的“富二代”。(8月6日《東南快報》)
“生存體驗”何必熱衷“城市體驗”?
司馬童
有道是“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實不易”,故而,如今的不少學校,常會推出組織學生開展“生存體驗”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小學生有“一元錢生存挑戰(zhàn)”,中學生有不能偷帶現(xiàn)金、不許求助家長的“生存體驗七小時”,而到了大學生這兒,則往往是只允帶上百把元、獨立過上15天的“生存體驗”了。類似的消息看得多了,不免有所質疑:“生存體驗”何必熱衷“城市體驗”呢?
應該看到,現(xiàn)實中有許多家長,確也比較支持學校組織開展“生存體驗”。這是因為,它對參與其中的學生一族,有著反思自我、體諒父母和磨練心性等的諸多好處。特別就大學生而言,為時不短的異地“生存體驗”活動,其實就是模擬他們的提早就業(yè),讓其真實體會走出校門將要面對的種種壓力,促使其強化自身的生存能力,主動而為地更好融入現(xiàn)實社會。
“生存體驗”益處多多,但方式方法卻不宜因循守舊,乃至有意無意地一致選擇于“城市體驗”。譬如,城市打工的發(fā)發(fā)傳單、送送外賣、洗洗餐盤,體驗結束的高校交流、余款助困等,幾乎便成了這種活動的“固有模式”。不是說這樣的“體驗”就毫無意義了,而是講,大學生畢業(yè)后的擇業(yè)去向多種多樣,“生存體驗”自然也應盡可能地兼顧到各類情況。那么,囿于“城市體驗”的意志磨練與生存挑戰(zhàn),其范圍、其眼界、其胸襟等,是否也顯得過于狹窄點了呢?
的確,對于很多大學生來說,15天“生存體驗”的難忘經(jīng)歷,就已是其書本上永遠也學不到的特殊實踐和寶貴知識。但作為有關的組織策劃者,卻應拓寬視野、豐富實踐,把“生存體驗”的內涵與外延想得更多更深些。譬如,不妨跳出“只花多少錢”的設計窠臼,讓學生“沉”到社區(qū)、工地、農(nóng)村、山鄉(xiāng),用自己學到的法律、經(jīng)濟、自然科學等知識貢獻社會,或做一些社會調查了解民生,與工人、農(nóng)民等不同社會群體生活在一起,體驗他們的情感等,何嘗不都屬于更值一試的“生存體驗”。
更多:
大學生“找苦吃”不是最佳生存體驗
“生存體驗”呼喚社會流動渠道暢通
“20元過15天”不過是一場危險游戲
大學生“找苦吃”不是最佳生存體驗
卞廣春
一群沒有吃過苦的95后大學生,來到異地他鄉(xiāng),以較少的資金保證,尋找適合自己的謀生方式,以獲得良好的生存體驗,有的家庭條件不錯,甚至還有富二代。對這樣的生存體驗,有人覺得難得,有人覺得不易。依筆者看,這種磨煉意志和膽量的生存體驗方式,仍有值得改進和設計的地方。
應該看到,來自現(xiàn)實生活中的“苦”,往往是人生際遇不幸疊加的結果,是自我無法控制和改變的結果。而從山西來到福州“找苦吃”,看起來遠離家庭、遠離可以接濟的力量,如同背水一戰(zhàn)??墒?,大學生們的生存體驗畢竟是短暫的,同學的并肩幫助、有家庭父母托底,也能化解他們心中的郁悶。他們幾乎都不用擔心,即沒有太大的心理壓力,只是“自尋煩惱”地檢驗自己能夠活得怎么樣,會遇到什么樣的麻煩,將有什么樣的生活變化。
正是如此,大學生們“找苦吃”般的生存體驗,其實一點也不苦,說白了,就跟玩兒似的。他們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在創(chuàng)造價值或生產(chǎn)價值,而是尋找養(yǎng)活自己的辦法,與家長或學?!靶e”一會兒。這樣的生存體驗,固然也能積累人生經(jīng)驗,體驗人生痛苦,但卻是淺嘗輒止的。
事實上,暑假期間,高??梢栽诜瞰I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中,為大學生們設計向上的生存體驗計劃。比如,尋找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與群體,與相關方面一起調研,在不需要父母和社會資助的前提下,幫助這些人走出生活的迷茫與困境。一來,這是不知道終點的生存體驗,要持久的努力;二是,從幫助別人的過程中,獲得真實的感受和向上的力量,領悟人生。
這樣有組織、有計劃、有準備的社會實踐活動,既讓大學生們認識和感知社會,也讓大學生們用自己的能力回報和感恩社會。對大學生個人的成長有好處,對高校的組織計劃是一次檢驗,大學生們也能起到播種機的作用,傳播積極向上的精神與動力。這樣的生存體驗就豐富和有意義多了。
“生存體驗”呼喚社會流動渠道暢通
楊朝清
“生存體驗”方興未艾的背后,隱伏著全社會某種精神層面的擔憂和焦慮。在利益固化、向上社會流動越來越困難的當下,一些年輕人失去了應有的面貌和風采,“暮氣沉沉”、精神“早衰”。然而,年青人的奮斗和修煉,本是一個時代最好的青春樣本;“人應該從各種磨難中走出來,精神上強大起來,變得更堅強”,正是“生存體驗”的初衷。
階層板結和密織的關系網(wǎng)絡,讓“拼爹”大行其道;單一、片面的社會評價標準,讓一些人迷失在“錢眼”里;規(guī)則公平失守,讓一些人“人生出彩,夢想成真”面臨諸多的阻礙。“物質豐盈,精神蒼白”,大學生精神“缺鈣”已經(jīng)成為一種堅硬的現(xiàn)實。
“生存體驗”不僅是一種經(jīng)濟活動,也是一種精神“補鈣”。不論是在街頭發(fā)放傳單,還是從事超市促銷,抑或在賓館整理房間,為了生存下去,大學生絞盡腦汁、備嘗艱辛,感受普通勞動者的愛與痛——只有通過努力和奮斗,才能改變自己的處境和命運,是“生存體驗”潛藏的價值寓意。
前一段時間,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熱播,引發(fā)人們對價值追求新一輪的討論和反思。那些熒幕形象之所以打動人心,是因為他們樸素地相信通過自身的努力,能“讓手里的黑面饃變成黃面饃,再讓黃面饃變成白面饃”。只不過,在階層固化的格局下,“生存體驗”即使能夠對大學生特別是“富二代”有所觸動,也難以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價值觀。
只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釋放利益空間和發(fā)展空間,讓規(guī)則公平得到守衛(wèi),讓機會充沛“不擇地而出”,把握好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邊界,社會流動的渠道才會更多暢通和多元。只有這樣,寒門子弟才會多一些“爭上游”的機會,“富二代”才會多一些“往下跌”的危機。當“上學有用”、“奮斗有用”成為每一個青年人的價值追求,這一代人的青春也會超越平凡,走向不平凡。
“20元過15天”不過是一場危險游戲
郭元鵬
在很多人看來,“20元過15天”會成為人生的歷練。但是,我們在看到好的一面的時候,也不能看不到危險的一面,事實上這更像是一場危險的游戲。
每人只帶20元,這20元能夠做什么?買車票、住宿、還是是吃飯?其實,20元什么都不夠。當然,他們的本意是只帶20元,然后依靠自己的雙手去賺錢。他們要倒逼自己挖掘潛力。按說,這種想法是不錯的。但是,社會現(xiàn)實的骨感傷痛,遠遠會超越想象的豐滿。這恰恰也把自己逼到了危險的邊緣。
剛剛上大一的他們,這次行動得到了父母的允許嗎?我想,很大可能是背著父母出來的。即使是告訴了父母,父母也未必就知道他們的兜里只有20元。拿著20元,或許也能夠找到賺錢的門路。但是,這些學生究竟能干啥?手無縛雞之力的他們看來是搬不動磚頭,扛不動大包的。從事體力勞動固然會有市場,但是他們其實也從事不了體力勞動。那么,到公司里幫助人家做些事情咋樣呢?也是行不通的。一方面,大一的他們掌握的知識并不多,沒有公司愿意錄用。另一方面,哪家公司愿意接受他們只干幾天臨時工?
在這種情況之下,這些準備用“20元過15天”的學生就可能因為沒錢可花而陷入人生困境。
首先來說,會步入受騙的邊緣。暑假期間,各種針對學生的詐騙多發(fā)。有的傳銷組織就盯上了,有的騙子就行動了。假如因為飽受資金困難的他們落入了騙子的陷阱,或許就會成為待宰的羔羊。
其次來說,會步入犯罪的邊緣。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人就因為生活困難而犯罪。犯罪不是本意,是被逼無奈。發(fā)生的打工沒賺到錢,從而搶劫、盜竊、綁架、幫助販毒團伙送毒品的案件很多。他們的主要經(jīng)歷就是“口袋里沒錢了”。如果這些孩子也因此犯罪了,豈不悲催?
面臨絕境的時候,聰明人也就愚笨了,好人也可能被逼成壞人?!?0元過15天”此處不該有掌聲,這不過是一場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危險游戲。(今日福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