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員開水澆顧客,有話為何不能好好說?
2015-08-28 10:55:00? ?來源:東南網綜合 責任編輯:林雯晶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弱者的暴戾需要同情更需要反思 李劭強 新聞中的施暴者并不是什么十惡不赦的壞人,他年齡不大,出身單親家庭,社會經驗并不豐富,平時也沒有表現出為非作歹的一面,他只是一個剛剛步入社會的17歲的小伙子。但是,因為自感在服務過程中被看不起、被羞辱,受到了委屈,于是就做出了匪夷所思的報復行為——將開水當頭澆在了女顧客的身上,并且對傷者拳打腳踢。這是一種弱者的暴戾,他以一種暴力的方式維護自己的尊嚴,保護自己的權益。結果,當然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有一點一直是個疑問,這些作出暴力之舉的人,為何沒有能力對事情的性質作出判斷,對事情的結果作出預判?即便他們覺得自己受了天大委屈,他們也應該掂量一下自己所作所為的結果會是什么,會對別人造成多大的傷害?可遺憾的是,他的第一反應就是要討個說法,甚至不惜魚死網破,不惜以身試法,這種極端的思維方式讓人感到可怕,似乎只能將問題歸結為性格和經歷,只能把事件看成是偶然的個案,公眾才可以稍微寬慰一些。 有人嘗試著去找理由:一定是之前顧客說了刺激他的話,他才會作出如此舉動。但是,這個理由并不必然導致后面的結果。即便人們想對弱者表達某種同情,也不能把事件的發(fā)生當成是簡單的因果報應,更不能因此而感到幸災樂禍——看吧,讓你們不知道尊重別人。輿論還是應該將反思的重點放在弱者的暴戾上:他們?yōu)楹巫兊媒乖??他們?yōu)楹巫兊帽┝??一個工作中常見的問題,為何讓他們不堪重負,作出極端之舉? 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共同體意識的缺失;一個是對理性交往的失望。雖然,人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但是共同體意識未必具有,人們未必把其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看成是共同體中的一員,人們不知道自己與他人有何種關聯,所以感同身受的體驗就會缺少,相互尊重的自覺就會稀缺。更多時候,人們覺得他人是個無關緊要的人,而一旦發(fā)生利益摩擦,對方就是一個對自己產生威脅的人。這種共同體意識的缺少對弱者影響更大,因為他們沒有資源和平臺躋身于某些圈子,他們也沒有能力和機會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證明自己,他們更容易被忽視,也更難找到存在感。這難免讓他們感到失落,變得敏感,也難免面臨來自其他群體的歧視與打擊。 本來,理性交往還可以讓人們有話好好說,即使出現問題發(fā)生摩擦,也可以通過溝通交流或求助制度規(guī)則的方式進行妥善解決。這是社會最愿意看到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但實際情況是,人們根本不把規(guī)則當回事,也沒有形成應有的制度敬畏,生活中的交往,特別是發(fā)生摩擦時的交往,靠的不是誰說的有道理,誰做的合乎規(guī)矩,而是誰有關系,誰能夠擺平對方。矛盾發(fā)生時,對立雙方已經沒有了溝通的耐心和交流的動力,也沒有了對制度和規(guī)則的尊重,人們想到的是如何找到保護自己的最佳方式,即便這種方式不光彩。這對于弱者來說,也是一個難題,他們沒有外在的力量可以借用,一旦他們自以為受到攻擊,就可能以暴力的方式進行直接回應,他們不是不計后果,是自以為沒有其他辦法。 其實,社會暴戾之氣并不僅僅存在弱者身上。弱者的暴戾只是觀察社會暴戾之氣彌漫的一個角度。從這個角度,我們要看到暴戾之氣生成的社會原因,而不僅僅是一個弱者多么可憐,或什么樣的個體經歷讓他走到今天。對于弱者暴戾,可以適當同情,也可以從個體角度分析,但更需要作出的是,看到其中背后的社會問題,看到暴戾之氣為何在他們身上越演越烈。只有這樣,反思才具有普遍意義,反思才不至于成為沒有原則的同情,或陷入個案的感嘆。(北京青年報) |
相關閱讀:
- [ 11-25]火鍋店爆炸事故不是個“意外”
- [ 07-27]“最安靜”火鍋店溫暖聾啞人的心
- [ 07-18]民國文物變身火鍋店涮了誰?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