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微媒介”的風行,讓“微審美”引起熱議。很多人在觀察生活時發(fā)現(xiàn),我們的交流渠道、生活習慣、娛樂方式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網絡社交媒體的崛起,已悄然改變了我們的審美方式。 這種改變似乎隨處可見。比如,當你選擇讀一本書時,你會下意識地在腦子里閃念:這本書是否適合在朋友圈里展示,能否引起朋友們的共鳴,甚至適不適合維系你在線上社交的角色;當你出去旅游或者休閑時,面對幾個不同活動需要選擇時,也許你會下意識地優(yōu)先選擇適合拍照,或者符合朋友圈瀏覽習慣的活動。 沒錯,以微信為代表的網絡社交媒體,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以閱讀為例,那些需要長時間研讀,以及微信閱讀難以消化的書,都會被“展示者”置后乃至舍棄。社交媒體的崛起,潛移默化地強化了人們“曬”與“秀”的沖動和意愿,在此過程中,展示者又不自覺地塑造著自己的社交角色。于是又有人憂慮,這展示了微社交時代的輕浮和淺薄。 可是,互聯(lián)網本身就是具有分享精神的,當網絡生活與現(xiàn)實生活融在了一起,人們或許會從內心認為,有一些生活內容一出現(xiàn)就應該和他人分享。而在流行的溝通模式中,人們也往往被鼓勵去展示生活的積極面,因為這更有利于營造一種健康的社交生活。 從這個角度看,決定人們生活方式的關鍵因素并不是互聯(lián)網以及社交媒體這樣的“工具”,而是社會個體的心性和意志。試想一下,一個本來就愛展示自己的社會個體,即便沒有微信等社交媒體的存在,他們也會想方設法通過其他渠道展示自己,塑造自己。而那些不具備“曬”與“秀”心性的人,即便社交媒體再喧鬧,他們也是靜靜地躲在屬于自己的空間里,很少主動呈現(xiàn)自己的生活。 新型的“網絡審美”確實影響著社會方方面面的變化,但要說微時代的“快美學”“即時美學”摧毀了傳統(tǒng)的交往方式,說網絡碎片化閱讀取代了深閱讀、慢閱讀,又未免陷入了另一種工具主義思維。那些習慣于淺閱讀、快閱讀的人,在“數字生活”不曾到來的時候,他們真的就一定是在進行深閱讀嗎?與其說社交媒體的崛起帶來了碎片化閱讀,倒不如說這只是個體閱讀的習慣被社交媒體放大了。 每一種新事物的到來都會引發(fā)一場爭論和反思。如今微信等社交媒體崛起了,它們所引發(fā)的“審美方式”的變化到底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我們到底有沒有夸大它們對社會生活侵入和影響的力量?確實值得好好反思一番。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