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雷鋒”當成“騙子”,信任哪去了?
2016-01-20 10:08:24?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八旬老人乘坐火車時,不小心將裝有3萬元存單的塑料袋掉在候車室地上。大連鐵路民警撿到后,通過塑料袋里的身份證找到老人的家人,而家人卻把民警當成了“騙子”。(1月19日人民網) 3萬元存單及身份證一并遺失,且失主渾然無知,真是夠懸的。好在此時的“雷鋒”是民警,按照身份證信息,輾轉聯(lián)系到老人的家人??僧旊娫挻蜻^去,卻被視為“騙子”,當即掛斷了電話。本來挺溫馨的局面,一下陷入尷尬。雖經近半個小時的撥打及解釋,取得了其家人的信任,失物得以完璧歸趙,但其間的“插曲”,卻直讓人五味雜陳。 應該說,治而不絕的騙子,花樣翻新的騙術,是不少人把“雷鋒”當成騙子的起因。基于不少人“前赴后繼”受騙的教訓及社會隨之產生的應激反應,防騙似乎正在成為人們的一種“本能”:比如,家長送小孩上學途中,會對陌生人的接近倍加防備;拎著大包小包的旅客,即便氣喘吁吁,也不會讓不相干的人幫忙;乃至于在社區(qū)、街道、派出所召開的會議,以及隨處可見的宣傳欄中,防騙都是不可或缺的內容。于是,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保持與陌生人的距離,甚至順帶把其傳遞的愛心善意都拒之千里,就成了一件似乎順理成章的事。 其實,無論是在熟悉的環(huán)境,還是出門在外,都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相扶相幫,所謂“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實際上,盡管騙子確實有,但“雷鋒”以及學雷鋒的人們畢竟是主流。如果說大連鐵路民警在遭遇掛機并被罵“騙子”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撥打電話達半個小時,直至失主家人信任,還可視之為履行職責的話,那么,就在本月12日,湖南省耒陽市金杯小學不到10歲的小學生劉洋美,這位貧困家庭的孩子,即以拾到15000元現(xiàn)金、步行半小時到學校交給老師的行為,為我們完美詮釋了什么叫信任這個人生哲理。 在當下社會,一方面是人與人的交往需要信任,一方面是騙子一類的現(xiàn)象又實在存在。顯然,在這個問題上,既不能顧此失彼,不加分別的去輕信他人,陷入騙局;更不能為防騙而把自己包裹得“與世隔絕”,以至于“潑臟水倒掉孩子”,讓人們彼此間的信任無處可尋。而如這般籬笆林立、互相戒備的空間,縱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被騙的風險,但同時也隔斷了你我他之間的理解、關懷及信任,以及由之釋放的愛心和善意。 而人們過分戒備心理的形成,固然緣于騙子的瘋狂,但與社會應對的失之偏頗也不無關系。若我們的社會,能在教給人們防備手段的同時,也同時教會他們如何去信任他人;我們的媒體,在連篇累牘披露騙子及其騙局之時,也時時讓類似大連鐵路民警及劉洋美同學這樣的人物登上頭版頭條。那么,似我們苦苦尋失主的民警,就再不會被罵為“騙子”,人與人之間就會多一份尊敬。而這樣的和諧之美,不就是我們曾經一度丟失的、彌足珍貴的“信任”么?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