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空中”自行車道,能否照進現實?
2016-07-20 17:30:01??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空中”自行車道是對路權的“禮讓” 專用、獨立路權、全程高架……一系列的字眼面前,帶給我們的正是一種全新的感受。尤其是,在車水馬龍的都市中,能夠專門開辟一條自行車專用道,確實令人感到驚訝不已。表面上,修建“空中”自行車道,正是城市建設的一種創(chuàng)新舉措。而實際上,這是一座城市在發(fā)展過程中,恪守以人為本理念,對公眾的路權做出的“禮讓”。 一座城市本就應該服務不同的群體,不管是機動車、電動車、自行車還是行人,都應該成為城市規(guī)劃發(fā)展的重要考量對象。假如,只是為機動車通行服務,必然會擠占有限的道路資源,而部分人的通行權利也會因此受到影響。廈門專門修建“空中”自行車道,能夠滿足更多不同市民群體的需求,也能讓機動車與自行車的道路資源矛盾得到緩解。更為重要的是,在城市發(fā)展過程中,沒有忽略任何一個群體的對于道路的剛性需求,讓不同的群體都能享受到城市發(fā)展的紅利。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應該享有相應的路權,但假如相關部門不能予以保障,公眾的路權就只能成為一種奢望。 城市需要發(fā)展,道路資源需要完善,而不同群體的利益也應該得到兼顧。修建“空中”自行車道,看似頗具創(chuàng)新性,但卻包含了對不同群體路權的尊重和敬畏。對路權做出必要的“禮讓”,不要忽略和遺忘了每個人的權利,這是城市發(fā)展的應有之義,更是城市包容精神的體現和彰顯。[詳細] 綠色“空中”自行車道,偽命題還是真生態(tài)? 很久以來,綠色出行的“空中”自行車道,就有一個偽命題和真生態(tài)之爭?!翱罩小弊孕熊嚨滥芊衤鋵嵉那疤崾侨竦木G色出行意識是否具備。從各國對于“空中”自行車道的執(zhí)行情況來看,目前全世界僅有哥本哈根一個城市成功建成了一條空中自行車道,但哥本哈根是一個福利之城和休閑之城,當地的居民鐘愛于自行車出行這樣的慢生活節(jié)奏,以至于這座“自行車之都”經常會出現擁堵,發(fā)展空中自行車道是這個城市的題中應有之義。所以,廈門的空中自行車道是否可行,首先要看全民綠色出行的意識和現實環(huán)境是否具備。 “空中”自行車道對當地生態(tài)的貢獻率為幾何?正像一些專家論證的那樣,“空中”自行車道建成后,將會減少交通擁堵、降低霧霾、降低能源消耗等,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以上列舉出的這么多好處也應建立在一個前提上,即城市功能的附加值不再擴大,機動車保有量不再增加,工業(yè)排放得到遏制的基礎上。否則,腳底下還是黑煙滾滾之時,“空中”自行車道又如何“綠色”得起來? “空中”自行車道有沒有投資價值?以倫敦為例,倫敦在2014年就已經在策劃建造首個6.5公里的空中自行車試驗車道,以連接倫敦斯坦福和利物浦街車站,花費預計在2.2億英鎊。但是由于工程龐大以及經費開銷不斷追加等問題,整個工程預計要延續(xù)20年。20年啊,這樣高投入的建造“空中”自行車道有無投資價值? 在一個現代都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是都市人追求的理想生活狀態(tài),不管怎么樣,對生態(tài)城市和綠色出行的渴望足以讓“空中”自行車道由虛擬照進現實。而如何平衡綠色與發(fā)展、經濟利益和長遠利益,投資價值和生態(tài)價值,則需要多論證,多考察,多實踐,從而根據科學的評估報告決定:合則上,不合則棄。[詳細] 精彩短評 建設“空中”自行車道,還需倡導綠色出行理念 “空中”自行車道的規(guī)劃與建設,為根治城市“騎車難”頑疾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路徑出口。它的創(chuàng)新意義在于并沒有令行人、機動車讓渡已經取得的道路路權,而是為自行車開辟了新的路權空間,這也是當下我們所倡導的“供給側改革”的必然要求。當然,要真正令“空中”自行車道發(fā)揮應有作用,除了科學規(guī)劃路線、保質保量建設以外,廈門市還應大力倡導綠色出行的先進理念,真正讓市民知曉并享受到環(huán)??旖莸某鲂蟹绞綆淼谋憷?。(林旻煜) “空中”自行車道,騎出“慢行”生活 廈門建立的“空中”自行車道,是充滿善意的便民之舉。只是,要想真正的實惠于民,還得做好細節(jié),比如,在空中自行車道的周邊健全公共自行車租賃服務,確保公眾能夠免費自由地使用自行車。另外在自行車道配備遮陽避雨等基礎設施,以便給公眾提供更貼心的服務。最重要的是,相關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行人、機動車隨意闖入“空中”自行車道,從而打造一條屬于廈門特色的自行車行車體系。(孫明) |
相關閱讀:
- [ 07-15]望北京盡早有一套“自行車高速網”
- [ 04-14]電動自行車國標也該與時俱進了
- [ 04-13]電動自行車管理要在供給側著力
- [ 04-07]為什么說電動自行車是占了大家的便宜
- [ 04-06]“禁電動車”須用《立法法》的尺子量量
- [ 03-29]愛護公共自行車,樂見小手再牽大手
- [ 03-25]垃圾圍堵自行車租賃點,該反思什么?
- [ 03-16]管理不該比電動自行車跑得慢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