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又是一年高考到了。從1977年恢復高考,到現在已經四十年過去了,無數莘莘學子通過高考進入高等學府深造,改變了人生命運。早在年初,輿論場就彌漫著一股回憶高考的氣息。而這幾天,隨著高考的到來,緬懷氣息漸濃,人們爭相講述著高考和自己的故事,講述著高考和這個國家的故事。
如果沒有高考,社會將變成怎樣
東原
當我們談到高考時,不能不提那句著名的“知識改變命運”。很多人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故事。在顧長衛(wèi)看來,“那就像一道光”;在張藝謀心里,“沒高考,沒現在”。在俞敏洪那里,不可復制的三次高考經歷,更是人生不可多得的回憶。對于他們來說,對于許許多多人來說,高考猶如一盞燈,照亮了前程,改變了軌跡,高考無愧“命運交換機”。
當眾多歷史親歷者講述故事時,也有人說,時代發(fā)展到了今天,高考早已不是階層流動的唯一通道了,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方式了。這樣的判斷,自然也不錯。時針總以自己的規(guī)律擺動著,趟進今天的河流,高考確實不是,也應該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方式。但我們并不能據此否認高考的價值。公允地看,對于多數人來說,今天的高考,依然是改變命運的主流方式。這種主流方式的角色定位,在很長時間內都不會改變。
于人如此,于城亦是。輿論場一直有著一個說法,“農村為城市培養(yǎng)人才,小城市為大城市培養(yǎng)農村”,指向的是大量優(yōu)秀青年,“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通過高考離開了家鄉(xiāng),加入了異鄉(xiāng)懷抱。誠然,許許多多人才離開了家鄉(xiāng),但鄉(xiāng)愁也是一種生產力,那些離開家鄉(xiāng)的人,何嘗忘記過家鄉(xiāng)?當他們有了能力時,又何嘗沒有想過回報家鄉(xiāng)?而且,培養(yǎng)的人才也不全然出走,大量的人才還是留在家鄉(xiāng),建設著家鄉(xiāng)。所以,即便對于一個地區(qū)來說,高考依然是改變命運的主流方式。
對于有過高考經歷的人來說,不論成敗,高考都是人生最重要的經歷之一;對于沒有高考經歷的人來說,這也成為他們人生中最大的遺憾之一。高考正是這樣,有時改變了人們的命運,有時改變了人們對命運的看法。也正是因為如此,不應該輕易唱衰高考,更不應該鼓吹放棄高考。
高考固然重要,卻非不可改變??鬃又v,“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已然四十歲了,但現在的高考,并非“不惑”,而是處在極大的困惑之中。很多人在懷疑,歷史能否穿透現實,高考還能照亮未來嗎?確實,今天的高考面臨很多的問題,有些問題是高考制度設計的問題,有些問題是教育體制的問題,還有些問題則是社會現實的問題。其復雜之處在于,這些問題都集中在高考身上,都化為高考改革的訴求。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高考,這個社會將變成什么樣子?同樣很難想象,如果高考拒不改變,又會變得怎樣?溫故才能知新,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出發(fā),但愿高考能做到“四十而不惑”。高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改革不可能單兵突進,需要加強頂層設計,需要具有系統(tǒng)思維。但不能因其重要,所以不敢改革。就當下而言,最大限度地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顯得尤其重要。也只有這樣的高考,才擔得起人們的信任與期待。
高考依然是改變命運的主流方式。我們應該慶幸,在我們身邊有著高考,竟然有這么多人還在信任高考。帶著信任上路,高考會更好,未來也會更好。
高考,是否也讓你“失去”了一些東西
前度郎
每年高考,高考都會成為熱門話題。高考宣誓、禁止噪聲、廣場舞、準考證、交通管制、高考作文、高考狀元……每個關鍵詞都是一個關注的話題,及至招考結束,一年的高考熱潮方才冷卻。
不管你喜不喜歡,歡不歡迎,滿不滿意,高考都在那兒如期而至。無論你是經歷者、參與者、旁觀者還是面臨者,都無法繞開高考的議題,被裏挾到這股強大的洪流中。即便你是一個不問世事的歸隱者,你也無法忽視高考期間所實施的公共措施。高考,那就是你我共同的事。
最常見的說法莫過于“高考改變命運”。作為目前最公平與科學的選舉方式,高考給無數底層人提供了一條向上的通道?!凹o念恢復高考30年大型調查”顯示,在被高考“徹底改變命運”的人當中,農村考生的比例占69.1%,遠高于城鎮(zhèn)考生的30.9%比例。調查中,65%的人認為,自己當年不參加高考的話,沒有別的出路。不過,另一項調查又顯示,82.42%的網友認為現在社會對高考的關注“過度了”。
對于高考的過度關注,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則是對高考寄望太高,并將其視為“改變命運”的主通道。在學歷教育日益普及化的當下,今天的高考競爭不再是能否上得起大學,而是能夠上得起名校、找得到好工作。世界多姿多彩,每個人的成長路徑也并不完全相同。有人沒有參加高考,不過卻在經商辦企業(yè)中開創(chuàng)了一片天地,在第一代企業(yè)家中,諸多白手起家者并非高考的受益者。同樣,中央教科院的調查結果顯示,“恢復高考以來的10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yè)領袖”。
你沒有參加高考讀大學,或許你就進入了職場,從學徒開始并成為商界的傳奇;你高考沒有達到理想的成績,讀的并非名牌學校,不過你有著高考狀元沒有的其他優(yōu)勢,并將其發(fā)揮到了極致。同學會上,混得最好的或許并非高考得意者,反倒可能是高考失意者。他們沒有在學業(yè)上更進一步,而在其他領域找到了自己最適合的空間。社會是一個大的熔爐,高考給你帶來了學習的機會之時,也會讓你失去一些東西;反之,當你進入了職場和社會之后,你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彌補在知識上的欠缺與不足。
高考確實改變命運,不過有好的一方,也有壞的一面。你也可以說,不高考同樣可以改變命運。一個社會,若把高考視為唯一向上的通道,并將其看作最公平的實現方式,這其實是病態(tài)而非健康的態(tài)勢。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個經歷,其功能與作用早已隨著社會的變遷,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大學越來越普及,并以產業(yè)化的形態(tài)延伸,高考更具有了教育投資的況味,至于是走學校教育之路,還是通過其他方式,比如及早進入職場,或者走職業(yè)教育之路,不做白領做金領、藍領甚至灰領,都需要個體根據實際情況慎重選擇。
在社會分工細化,發(fā)展多元而結構分化的當下,高考所承載的改變命運的功能,已有了更寬泛的內涵和外延。人的發(fā)展具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沒有先入為主的假設,也沒有固定化的程式,過去“精英教育”所具有的教育優(yōu)勢,在時下已完全趨弱,個體之間比拼的往往是綜合的素質,以及對未來趨勢的掌控力。如果一個人掌握了學習和思考的能力,具有更強的綜合素質,高考才會成為助推器而非“一考定終生”的幻想與依賴。命運因高考改變,那不過是以自我和曾經為標準的比較,卻未必是未來不確定性的形態(tà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