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我們的文化資源,讓文化與人相遇,讓人與文化相知,是一個時代“文化引航”的問題?!?/p> 隨故宮掌門人感受紫禁城的厚重,聽文物局局長講首都“三個文化帶”,與專家學者探討古典詩詞,在“紅色地圖”上發(fā)現文化場館……新學年開始,北京針對20多萬大學新生開展“新生引航工程”,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文化引航——開設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公開課。從北京的歷史地理,到古詩詞的永恒韻味,讓年輕學子與傳統握手、與文化對話,成為了別具一格的開學第一課。 大學階段,可說是一個人生命中“靈魂發(fā)育”的季節(jié)。而文化能育人、能化人,能讓人“精神成人”,人文素養(yǎng)決定著靈魂的成色。正如一個棱鏡,我們能看到怎樣的世界,依賴于我們的教養(yǎng)、知識乃至期望。從這個角度看,文化教育絕非可有可無,而應該是基礎教育、通識教育。印度詩人泰戈爾說,“不是槌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善”。可以說,文化的教育對于大學生而言,正是一種作用于心靈的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的偉大力量。 文化無所不在,但要真正進入文化,領悟其中的美好、體認其中的價值,卻是需要引領的。不過現實中,很多人對大學的期待重在專業(yè)而非人文,學生往往囿于學科,而導致人文視野萎縮。即便是開設了人文通識課程,也還存在太刻板的問題,既缺質感也少溫度?;蛟S,在雪后的故宮漫步一小時,對于傳統文化的體認,也可能強過在教室里死記硬背一整天古書。打開大學生的文化視野,激發(fā)年輕人的文化興趣,需要讓他們更多地進入“文化場景”,感受文化、思考文化、追尋文化。正如北京大學一名新生說的,參觀是立體的感受,把課本上平面的知識變得更生動了。 網友常說,北京是“帝都”,上海是“魔都”。雖屬玩笑,卻也能看到不同城市的文化底蘊。對于古都北京而言,故宮的紅墻碧瓦,圓明園的斷壁殘垣,晴天中劃破長空的鴿哨,皇城根京韻十足的唱腔……可謂典型的文化資源。確立新生的文化坐標,北京可說是找到了抓手。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這些文物、遺產、文字要活起來,就是要與更多的心靈相遇,成為更多人的生命體驗。 通過引航,讓年輕的心靈與古老的文化相遇,不僅是讓人受到文化的浸染,也是讓文化活起來的最好方式。一方面,以建筑、以文字、以文物的形式存在的文化,通過與年輕學子的對話,融入了現代生活場景,不再是文化標本,而是傳遞著數千年文脈的文化活體。另一方面,文化要通過人來傳承與弘揚,與文化親密接觸的學子,也將成為傳承與弘揚文化的載體。文化的種子一經播種在他們的心靈,文化的花朵也必將隨之開遍四方。 不僅僅是大學生,更多的群體都需要進入文化現場,讓文化融入生活、融入生命。曾有這樣一條消息:一位76歲的拾荒老人,在杭州圖書館認真地讀書看報,拿起書前他都會先去把手洗干凈。對文化的渴望與敬畏,讓人默然良久。我們也總會看到,小朋友們在美術館的作品前認真描摹,年輕人沉醉在街頭藝人的歌聲中不愿離開,辦公室白領為了參觀一個展覽排隊幾個小時……人們如此渴望生活為文化所滋養(yǎng),如此渴望用文化打開自己生命的可能,這已成了一種共同的社會氣質、時代需求。如何用好用足我們的文化資源,讓文化與人相遇,讓人與文化相知,是一個時代“文化引航”的問題。 法國學者涂爾干曾說,“教育本身不過是對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種選編”。以文化引航年輕的心,是讓文化活起來,浸染他們的生命;而以文化引航一個社會,也會讓文化在與時代、與受眾的互動中,進入新的境界。 |
相關閱讀:
- [ 09-15]謹防盜墓文化助推文物犯罪
- [ 09-14]大學生飲酒身亡 畸形的酒桌文化害死了他
- [ 09-11]“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 突出需求導向
- [ 08-17]“狀元陪游”式偽文化消費是瞎胡鬧
- [ 08-14]“流動的博物館”更有文化價值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