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自購潮” 凸顯市場信心
2025-01-02 09:36:53? ?來源: 河南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歲末年初,銀行理財行業(yè)掀起了一股“自購潮”。從招銀理財?shù)脚d銀理財,多家理財公司紛紛自掏腰包購買旗下理財產品,這一舉動不僅吸引了市場目光,更引發(fā)了投資者的廣泛關注。事實上,銀行理財公司自購旗下產品早已不是新鮮事,而此番“自購潮”在權益市場復蘇背景下再次上演,背后蘊含的深意值得深究。 銀行理財公司自購旗下產品,是一種向市場傳遞信心的行為。近年來,隨著資管新規(guī)的實施,銀行理財逐步從“保本保收益”向“凈值化管理”轉型。然而,凈值化轉型的本質是打破剛性兌付,這讓部分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的信心有所動搖。在這一背景下,理財公司通過自購行為,向市場釋放出對產品價值和投資前景看好的信息,意在穩(wěn)定投資者情緒,提振市場信心。 從近期數(shù)據來看,權益市場整體有所修復,權益類和混合類理財產品收益率明顯提升。尤其是在政策利好的推動下,權益市場的向好趨勢愈發(fā)明顯。業(yè)內人士普遍認為目前市場仍處于相對低位,對于理財公司而言,這正是布局的好時機。 與以往的“固定收益為王”相比,當前理財公司逐步加大了對權益類和含權類產品的投放力度。通過自購,理財公司不僅向外界展現(xiàn)了自身的信心,也進一步豐富了資產配置策略。然而,這一行為也提醒投資者,權益類理財產品的波動性較高,投資需更為謹慎。 盡管理財公司紛紛加入自購行列,但其背后的風險同樣不容忽視。理財非存款,產品有風險,這是資管新規(guī)后市場一直在強調的核心理念。在此過程中,投資者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理財公司需要幫助投資者充分理解產品說明書,明確投資范圍和風險等級,避免盲目追漲或盲從市場情緒。 此外,自購行為雖然能夠傳遞信心,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畢竟,市場波動風險始終存在,投資者更需要根據自身財務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科學配置資產,避免因短期市場波動導致不必要的損失,真正用好理財工具。(作者系大河財立方評論員)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