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專供”不能淪為“電商專坑”
2025-01-16 09:45:59? ?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標注“電商專供”的卷紙比超市買的小了一圈、同款洗衣液網購的比實體店購入的“稀”、網店看好的電視型號在實體店卻找不到……在不少人眼中,“電商專供”已然成為質量縮水的代名詞。據半月談記者調查,長期以來,一些消費品的貨源線上線下難統(tǒng)一,甚至在不同平臺間刻意制造“壁壘”阻礙購買者比價,不僅影響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也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市場秩序。 在網購盛行的當下,線上線下、不同平臺之間為何難以實現(xiàn)同款同售?背后原因并不復雜。線下渠道涉及多個層級,包括大區(qū)總代理、二級經銷商、門店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伴隨著租金、人力等成本。線上渠道能夠省去這些中間“差價”,直接從工廠到店鋪?;诖?,品牌方進行差異化供貨,也是為了避免線上線下同款競爭、傷害經銷商。若供貨不同但商品保質保量,消費者自然也可以理解、接受。但為了“卷”低價、沖銷量,部分品牌的電商專供,常常打著低價旗號在質量上大打折扣。小到尺寸、材質的變化,大到功能、性能的縮水,消費者看似省了錢,實際上并未得到符合價格預期的商品。此外,各個平臺“價?!闭?、銷售策略不同,商家為了不“得罪”平臺,還會從型號和包裝入手,刻意將同一件貨物區(qū)分為不同名稱。如此一來,消費者想貨比三家,非得煉就一雙火眼金睛不可。 有專家指出,電商專供商品如果外觀、編碼與實體店商品完全相同,但質量有顯著差異,就屬于故意違反經營者信息披露義務,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構成欺詐。對此,相關部門必須當好市場秩序的守護者,在長期把好質量檢測關的同時,加大抽檢力度;對貨不對板等行為進行精準打擊,形成有力震懾。平臺作為交易的重要場所,更應當好“把關人”。若為了打價格戰(zhàn)設置壁壘,不僅會影響消費者,更會砸了自身的“招牌”。消費者也要擦亮雙眼,切忌在遇到問題后自認倒霉,必要的時候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