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志愿者 熊曉莉,來自江西。熊曉莉的大學同學是泉州人,一次到福州出差時,也順道來泉州玩,那次經(jīng)歷讓她覺得泉州很新奇,從此喜歡上泉州的歷史文化。 【解讀】 教會創(chuàng)辦醫(yī)院和學校 助力當?shù)蒯t(yī)療和文化教育發(fā)展 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中國宗教學會理會范正義教授介紹,當時泉州信徒都將女傳教士稱為“姑娘”,文中所指的教堂,沒有明確說明,但歷史上,英國長老會在1878年立南街禮拜堂,1888年開設南門聚寶街教堂,1895年建西街禮拜堂,以上三座教堂今天仍都存在。 至于當時的辦學,也有明確記載,“1891年,禮和蓮、林屢智兩女士設女學、婦學于泉州;1904年英長老會設培元中學于泉州平水廟,后移花棚下,1921年又移泉州驛內(nèi)埕,原有女學添設培英女中,后移平水廟;19世紀末葉,英長老會駐泉禮和蓮女士,憫盲人失明之苦,乃于住宅對面創(chuàng)盲人醫(yī)院,收集失明男女,教其讀書”。 永春縣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林聯(lián)勇介紹,待教會站穩(wěn)后,為擴大影響和方便傳播,致力于創(chuàng)辦醫(yī)院和學校,這對近代永春醫(yī)療衛(wèi)生和文化教育的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分享】 “百年前,奶奶差點就去英國了” 看到本報“古城記憶·百年前的泉州”系列報道后,泉州讀者許韓佳和我們分享了一個故事。 我奶奶叫倪紅奏,出生于1906年,奶奶是大戶人家的女兒,2歲時父親就去世了,之后她隨母親改嫁到永春。永春那戶也是有錢人,繼父把她當親生女兒一般疼愛,還不讓她裹腳。 那時候,在永春五里街有一間教會辦的女子學校,那所學校比培英女學前身稍晚一些,繼父就把她送到那里去讀書了。但奶奶并沒有信教,她曾跟我們說過,因為當時他們吃住上學都在學校,她過去那里其實就是為了有得吃、有得住、有得學。教會的學生都是女孩子,她還有一個挺出名的同學叫蘇德安,年齡比奶奶大,她是永惠婦孺產(chǎn)科醫(yī)院(現(xiàn)人民醫(yī)院的前身)的創(chuàng)始人。 奶奶說,給她們上課的是一名外國女傳教士,奶奶們管她叫姑娘,那位女傳教士金黃色頭發(fā),藍色的眼睛。起初,奶奶覺她長得挺奇怪的,便有些怕她,后來接觸久了,奶奶喜歡上了那個女傳教士,而那個女傳教士也非常喜歡我奶奶。有一年暑假,那個女傳教士要帶她到英國玩,但是她害怕不敢去,而且她繼父也不放心她去英國。 可能那個女傳教士也會閩南語,也會用閩南語給我奶奶她們上課,因為我奶奶既不會聽也不會說普通話,但她卻識字,對于書本里面的字,她都會用閩南語讀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