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廛市因山成,南平勢不平?!边@是郭沫若1962年秋在南平留下的詩句。
的確,交通曾是南平發(fā)展的瓶頸。在2.6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巒起伏,河谷縱橫,武夷山、杉嶺、仙霞嶺、鷲峰山四大山脈關隘重重。
南平有6個縣(市)10個鄉(xiāng)鎮(zhèn)115個自然村與江西、浙江交界,是福建的“北大門”,也是海峽西岸經濟區(qū)南接珠三角、北聯(lián)長三角的戰(zhàn)略通道。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南平致力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一個現(xiàn)代化的立體交通網(wǎng)正在形成,南平一步步走出重重關隘,成為四省通衢。
山海交響:
立體交通帶來時空巨變
武夷山水美,惜乎路難行。二三十年前,許多外商攜資而來,卻又攜資而返。
“陸地進不來,可否從空中開辟道路?”南平的決策者大膽設想。
武夷山原有個小型軍用機場,能否擴建為軍民兩用呢。1992年7月13日,武夷山機場擴建工程鏟下第一鍬紅土,閩北人創(chuàng)造了一年內擴建一個機場的“閩北速度”。一位曾經擔任過武夷山市領導的老同志撰文回憶說:“1994年1月15日,武夷山機場正式通航,第一年機場進出港游客8萬多人次,1996年達22萬多人次,在全國142個民航機場中居第51位,被民航界稱為中國民航史上的一個奇跡?!?/p>
銀鷹架金橋,縮短了武夷山與世界的距離,引來大批海內外游客。1987年,南平全市旅游人數(shù)100萬人次,而2007年僅武夷山接待游客就達543萬人次。
空中航線在延伸,鐵路、公路建設也齊頭并進。
316國道,被南平人看作是開放之路、致富之路、振興之路。經過建設者兩年半的艱苦努力,1996年1月18日,號稱福建“康藏線”的國道316線正式通車了。316線開通后,南平到省城只需3個小時,成為閩北擴大開放、山海聯(lián)動的“金光大道”。
橫南鐵路于1997年12月30日建成通車,成為我省第二條出省鐵路通道;原先在福州至南平區(qū)間運行的“武夷號”特快旅游列車,1998年12月10日起從武夷山開行。
2004年底,閩北第一條高速公路——福銀高速公路(南平段)建成通車,結束了南平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今年底,浦南高速公路將建成通車,這是我省目前在單個設區(qū)市境內建設里程最長、投資最大的高速公路,是海西對接長三角、珠三角的重要戰(zhàn)略通道。
目前,南平市正在規(guī)劃建設9條高速公路,這些高速公路建成后,將構建起“四縱四橫”的高速公路網(wǎng),實現(xiàn)縣縣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成為南平經濟騰飛的“黃金通道”。
航空、公路、鐵路三路并進,立體交通網(wǎng)讓秀美的武夷與奔騰的大海越來越近了。
|